之前專案透過的機率並不大,科技處審批都直接卡主了,而審批也只是剛剛開始,審批後才會正式進入論證研究。
現在不同了。
超導材料實驗組研究出了超過臨界溫度超過120K的超導材料,和超導有關的專案申請,稽核都相對寬鬆了很多。
科技處就透過了專案申請,專案進入到論證研究階段。
雖然專案進入了新的階段,但並不代表專案一定會進行,還要進行非常詳細的論證,也就是研究具體怎麼實施、投入多少的資金、什麼時候開始正式修建,等等。
不管怎麼說,專案透過了科技處的稽核也都是好訊息。廖光遠自然是滿臉笑容。
這次的超導磁懸浮列車專案的論證會議是由廖光遠主持,還有好多的官員、企業代表以及超導應用研究有關的學者參與。
王浩也是參與的學者之一,也是其中最受關注的。
當王浩進入到會場後,就收到了數不完的恭喜聲,他才剛剛當選了數學物理學部院士,恭喜自然是源源不斷的。
一聲聲的「王院士」,也讓王浩感覺心情很不錯。
當正式進入到會議中,針對超導磁懸浮列車專案本身來說,王浩就沒有發表任何意見了,他只是因為從事超導相關的研究,就過來參加一下應用領域的專案論證會議。
超導磁懸浮技術,聽起來非常的高大上,實際上,核心原理也是很簡單的,就是利用超導高電流的特性,來製造出超強的磁場。
在超強的磁場作用下,列車就會懸浮在軌道上方,沒有直接的摩擦力,自然速度就會非常快。
如果製造出封閉軌道,抽光軌道內的空氣,讓列車全程真空執行,沒有了空氣的阻力,速度自然會更進一步,最快時速甚至可以超過兩千公里。
當然,後者還處在理論狀態,實施的可能性非常小。
即便只是超導磁懸浮技術,也能讓列車的速度提升到超過六百到八百公里每小時。
在整個會議的過程中談的主要內容,就是建造超導磁懸浮列車的技術,後續還談到了建造線路的好處,包括積攢超導運用的經驗、對國內交通的補充以及向國際展示高階技術,等等。
前來的學者關心的是技術,王浩關心的也是技術。
在旁聽了大部分技術內容以後,王浩發現超導磁懸浮的技術,可以說沒什麼難度可言。
這也正常。
早在五十年以前,就已經有了超導磁懸浮技術,最初進行超導磁懸浮列車專案的是德國,後來日國也建造了磁懸浮列車。
因為持續不斷的高昂投入,德國的超導磁懸浮專案被終止了,他
們也把相關技術賣給了國內。
現在的專案論證會議,說起的大部分技術,依舊是出自德國人的研究成果,而一些自研的部分,也只是對核心技術的補充而已。
王浩耐心的聽了很多,後來則是想到了反重力技術。
現在的反重力技術已經可以做到製造橫向力場,就可以做到直接減輕重力。「反重力技術,是不是可以直接用在磁懸浮列車上?」王浩深入的想了一下,就覺得非常有道理。
超導磁懸浮列車的優勢很多,即便是耗能方面都比常規的高速列車少,但缺點也是很多的,包括建造費用、維護費用昂貴,而最關鍵的還是在於技術問題。「超導磁懸浮」,可不是想象中的「完全懸浮」。
廖光遠提議的超導磁懸浮方案,是建造最高階的「超導排斥型磁懸浮列車,利用超導磁鐵實現列車與線路之間懸浮執行,其懸浮間隙大小一般在100毫米左右。
這種磁懸浮列車低速時並不懸浮,當速度超過每小時一百公里時才能夠懸浮起來。
同時,它的執行最高速度可以達到一千公里每小時。
之所以維護費用比較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列車最初執行並不會懸浮,就導致列車和軌道接觸的部分,會產生持續不斷的磨損。
「如果是使用反重力技術,也就是製造出「反重力磁懸浮」列車,磁懸浮和反重力結合在一起,或者更進一步,製造出反重力超導磁懸浮列車',就可以讓列車在初始階段,就能夠直接懸浮起來....."
「這樣,一則是減少了磨損,二則是懸浮更容易,軌道本身需求的磁場大大降低,耗能也會相應的降低。」
「同時,可以為反重力技術的應用積累經驗....」
WAP..COM到進行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