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吃大餐多好!
路上。
幾個人就問起了論文的事情,大多是周清源拉著王浩問的,“你不是發表了三篇‘非齊次問題’的數學論文嗎?怎麼變成傅立葉變換的計算機論文了?”
王浩點頭,“那是上週,這個是我上上週投稿的。”
周清源聽著感覺無話可說了。
上週完成了三篇數學論文,上上週完成了三篇計算機論文,而且還發表在了核心期刊上?
之前他覺得王浩在偏微分方程的理解上,似乎已經不比他差了,而現在他覺得王浩做研究、寫論文上,最少‘速度’是遠遠超過了他,看能發表三篇頂刊的水平,質量上……
“唉!”
周清源忍不住嘆了口氣。
其他人也才知道王浩還有其他成果,朱建榮、李明等人都聽得眼前一亮,即便只是普通的SCI,也是了不起的成果了,學校有七百多教授、副教授,一千多其他的教職工,不是每個教職工都能發SCI的,好多一年都發不了一篇。
王浩發表‘附帶’成果,就直接是三篇SCI,惹得幾人連連讚歎不止。
雖然國內一直在提倡說‘去除唯論文主義’,但說是說、做是做,沒有論文還怎麼評價?
論文,還是很重要。
尤其是高質量的專業學術成果論文,就直接代表了科研成果,反倒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方面的論文,確實很難用‘論文數量、質量’來評價。
一行人一起到了餐廳。
當真正安靜下來後,王浩也說起了三篇論文,他解釋了‘傅立葉猜想輔助構建資料模型並應用資料分析’的原理,在場每個人似乎都聽得很認真。
實際上,多數都聽不懂。
周清源倒是能明白一些,但他做的是純數學研究,也只是明白個大概而已。
等王浩說完了論文內容以後,李明趕緊轉了個話題,就說起了‘提升副教授’的事情,他們重點是表示‘對王浩有多看好’、‘一定會給王浩上升評級’、‘特殊人才特殊對待’。
總之,就是表明態度。
周清源坐在王浩的旁邊,給他仔細解釋了一下,‘提升副教授’的事情。
實際上,並非直接提升。
他們也沒有權利直接給王浩提副教授。
體制內大學教師有十三個等級,最低就是剛進入學校的助理教員,屬於初級崗位,再往上就中級的普通講師,佔據八到十三個級別,然後才是副教授,等級是在五到七級。
一到四級,則是正教授。
高校所說的‘非升即走’,升也就是升副教授,因為副教授一般是終身制合同,升為副教授就能終身留任。
雖然規定的等級劃分很嚴格,但因為高校教授都是‘聘任制’,即便是教授也同樣是‘聘任’,高校自主決定的空間還是非常大的。
比如,有些博士生留校,直接就獲得中級崗位,而不需要擔任初級的助教,並且短時間就能提升為七級的副教授。
有排名靠後的高校,為了能夠吸引到人才,博士聘任就授予副教授評級。
當然,評級不是隨意賦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