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還是速度快的情況。
西京交通大學團隊是一個混編團隊,好多人都是第一次參與類似的工作,沒有任何經驗可言,做分析的速度自然慢很多,正常情況下,的需要一個星期才能完成。
結果只剛到了第三天的下午,西京交通大學團隊就把資料匯總報告提交了上來。
報告是提交給實驗評審委員會。
這個委員會是臨時組建的,有高能所的院士、教授,有譜儀實驗團隊的常駐專家,還有國際合作參與機構的學者。
田桂林也是其中之一。
田桂林負責領導第七工作組,同時也是實驗評審委員會成員。
西京交通大學團隊提交了資料包告以後,他也很快知道了訊息,頓時感到非常驚訝,“西京交通大學的團隊,怎麼這麼快?”
“不到三天,這個速度不正常啊?”
田桂林擰著眉頭有些想不通。
旁邊一個首都大學的教授說道,“會不會是王浩?王浩的數學水平是頂尖的,他在這種工作中,能發揮不小的作用。”
“不可能。”
田桂林頓時否定道,“在這種複雜的分析工作中,一個人的作用是有限的,即便他做運算的速度再快,但運算只是其次,他最多就比其他人快上一些而已。”
田桂林說著也想不出原因,乾脆道,“我們先把西京交通大學團隊負責的那一部分資料做完,和他們的資料做一下對比。”
“這麼快就完成的資料分析,很可能有問題……”
田桂林想著繼續道,“光追求快是不行的,還要追求穩、追求精準,西京交通大學團隊沒什麼經驗,這次我們就給他們上一課,告訴他們資料分析,結果準確更加重要。”
……
實驗評審委員會的其他專家,和田桂林的判斷是一樣的,他們對於西京交通大學快速提交資料分析報告感到驚訝。
與此同時,他們認為速度快不代表什麼,重要的是分析的準確性。
西京交通大學團隊只是一個‘下屬的二隊’,可能是出於‘爭一口氣’的原因,想把工作快速完成,但是要保證準確性就很困難了。
當然了。
實驗評審委員會不能出於想象去做判斷,他們還是做了抽查檢驗。
這種檢驗和薛文卓的方法一樣,就是隨機抽取一部分資料進行計算。
因為第七工作組才是‘主隊’,最開始只有兩個人做計算,後來發現絕大部分都是正確的,就找了更多的人進行檢驗。
經過兩個小時的檢驗以後,每個人都對於結果非常震驚——
“粒子特性分類,錯誤率在0.2%以下!”
這個錯誤率相當驚人。
其實就和解答難題是一樣的,誰也不保證每一個題都能做對,另外,有些題是很模糊的,有些粒子特性很相似,捕捉到的資訊還會受到其他影響,就沒有辦法完全確定是什麼粒子,也就是說,沒有準確的答案。
正因為如此,粒子特性分析是有一定容錯率的,在1%以下都是合格的。
一般常規的工作組提交的資料,錯誤率在0.5%到0.8%之間,只要能符合錯誤預期就可以。
0.2%,是個不能想象的數字,可以說,排除了一些爭議資料以外,其他全部都是正確的,等於答了一個滿分。
實驗最初的粒子特性分析工作,並沒有什麼保密性可言,就只是最初的資料分析而已,簡單來說,就是給實驗資料進行歸類,來為下一步的分析打下基礎。
很快訊息就有很多人知道了。
田桂林也第一時間知道了訊息,他感覺有些無法理解,同時也感覺壓力非常大。
第七工作組也是臨時組建的團隊,但他們可是有好幾個高能所的專家,團隊裡還有幾個長期從事相關工作,其他也是首都大學的教授,他們一起組建的工作團隊,做資料分析的速度、質量,竟然趕不上‘下屬’的西京交通大學團隊?
第七工作組好幾個人聽說訊息以後都感覺無法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