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王浩就是在吸取知識中度過。
他再次去了正負電子對撞中心,和西京交通大學的團隊在一起,對於譜儀實驗的研究目的有了清晰的瞭解。
這個研究的終極目標,就是破解夸克物質之謎,以及找到正反物質的不對稱起源問題。
正反物質的不對稱是粒子物理學家們一直在尋找的現象,研究最初開始於楊振寧、李政道提出的‘宇稱不守恆’定律,他們以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宇稱不守恆定律”認為,粒子的弱相互作用中存在“映象”空間反射不對稱性。
後來就產生了一種理論,認為正反粒子的‘衰變’不對稱,每十億個正反粒子湮沒的過程中,就有一個正物質粒子被留了下來,並最終組成了當今宇宙中所有的物質。
正因為如此宇宙中才只有正物質,而沒有反物質。
這是對物質來源的解釋。
近幾十年來,粒子物理學家們都一直在尋找支援理論的證據,而他們做的方法就是研究‘CP破壞’現象。
‘CP破壞’,也就是正粒子和反粒子衰變過程不一樣的現象。
‘CP破壞’的研究手段還是研究特殊的粒子。
正負電子對撞機產生的科西超子,就是非常重要的研究物件,自從十年以前,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團隊就一直在研究科西超子的衰變。
而研究科西超子,就需要研究J/psi粒子。
J/psi粒子的衰變會產生‘正反科西超子’,之後,正反科西超子還會繼續衰變、直到消失。
現在的實驗就是啟動裝置來做新的對撞實驗,收集足夠多的資料,以更加精確的測定分析手段,去做詳細的研究,希望能夠有新的發現。
在瞭解整體的實驗內容以後,王浩關注的還是自己團隊的工作,也就是自己要參與的工作,畢竟實驗研究,最初就有幾百、上千人的團隊完成。
在幾百、上千人的團隊中,一個人的力量非常有限。
第三天上午的時候,新一次實驗正式開始,但是除了參與實驗的工作人員以外,其他人什麼都做不了,就只是等在房間裡,聽著外面機器嗡嗡的響。
實驗過程沒有想象中粒子對撞的華美,就只是感覺聲音非常的煩躁。
大型裝置裡面具體發生了什麼可以想象,但卻根本就不可能看到,參與實驗的人也只能從檢測裝置看到一些亮點兒而已。
這就是真實的粒子對撞實驗。
實驗準備進行了很久的時間,實際上,真正的實驗用時非常短,而實驗過程就是瞬間的碰撞,大部分還是耗在前期準備以及粒子加速上。
很快,實驗結束。
機器裝置傳出嗡嗡的響,但聲音明顯漸漸弱了許多。
下午,研究團隊舉辦了工作分配會議,王浩所在的團隊去了三個人,薛文卓、他還有另一個西京交通大學的物理教授董志輝。
他們進入到會議大廳以後,就坐在了後排的一個位置上,但是他們前面,是正規的第七工作組,由高能所的專家以及首都大學團隊組成。
第七工作組,並不是常駐的團隊,也是臨時組建起來的,但相對要正規太多了,工作組是由高能所的田桂林院士率領。
其中還有兩個高能物理專家、好幾個首都大學的數學物理教授,和其他團隊實力自然不是一個級別。
他們也負責資料分析工作,而且工作包含了西京交通大學團隊的內容。
第七工作組就是主力工作組。
下屬有兩個團隊,分別是西京交通大學的團隊以及湖州大學的團隊。
下屬兩個團隊都是拼湊出來的,就比如西京交通大學的團隊來自三個大學,還有西海大學和西京科技大學。
湖州大學的團隊也很類似。
這種高校組成的臨時團隊就是過來學習的,但也是有作用的,他們各自分配了第七工作組一半的工作量,最終做出的資料分析,會和第七工作組的資料結果進行對比。
如果雙方的資料一致,分析結果自然是沒有問題的。
如果不一致就要找出其中一方的問題,大部分情況下,肯定是臨時拼湊團隊資料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