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港大學的教職工群體中,王浩獲得STACS最佳論文獎的訊息,都已經發酵了有一週時間了。
好多教職工知道的比新聞早的多,訊息源頭就是從琺國回來的沙勉之教授。
當然也少不了,沙勉之看好的博士生徐傑。
徐傑是真心崇拜王浩。
同樣的年紀,王浩能登上國際學術會議舞臺,當場指出計算機學界頂尖人士的報告錯誤,還能夠發表令一眾頂尖學者驚訝的成果報告,而他還只是個小小的、不為人知的博士生。
徐傑覺得自己應該以王浩為目標,回來以後就和同學、朋友,說起了STACS會議上的事情。
沙勉之比徐傑‘宣傳’的更多。
東港大學資訊學院內部,他每天必做的事情,就是說起王浩在STACS會議上的表現,說起獲得最佳論文獎的研究,也就是能使計算效率提升的‘大數相乘演算法’。
他不是和一個人、在一個辦公室裡說,而且和好多認識的人都說。
一則是,沙勉之確實認可王浩,認為王浩非常的優秀。
王浩能夠取得如此成就,他臉上也能有那麼一點光,‘老師和曾經的學生’,一起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並分別做了各自研究的報告,也許可以成為一段學術佳話。
另外就是,他的論文只取得了‘第二名’,“真是,只差一點啊!我和王明坤是奔著最佳去的,結果遇到了王浩,王浩做的是大數相乘演算法,而且是創新式的研究,我們只是完善了IO理論,這怎麼比?”
“在王浩做報告之前,連老約瑟夫都說我們肯定能獲獎了。”
“結果……”
類似的一段話被沙勉之反覆的說,來證明自己的研究並不差,也是被會議評審組認可的。
沙勉之的宣傳效果很好。
雖然是在假期時間裡,學校還是有很多的教職工。
這段時間是各類科學基金的申請階段,好多講師、副教授、教授,都在做申請基金的準備,一傳十、十傳百就都知道了訊息。
王浩的事情本身就具有‘八卦’屬性。
東港大學留校的博士,可以妥妥的打上了東港大學的標籤,結果因為跨院系性質的實驗出錯被學校解聘,只能遠赴西海大學當個普通講師。
幾個月時間過去,對方發表幾篇核心論文,被官方媒體的報道點名讚揚,還去國家頂尖學術會議拿個最佳回來。
這個最佳還是國內學者從未拿到過的。
如果是放在電視裡,東港大學妥妥是被打臉、被觀眾怒罵的反派。
而他們,就身處反派的大學。
當訊息傳的比較廣了以後,好多教職工私下裡討論起王浩的事情,都覺得王浩被解聘很可惜,學校很可能損失了一個頂尖天才。
如果只是錯過了頂尖的天才,就根本不算什麼了。
東港確實不缺人才。
但是,王浩是不一樣的,本科、碩士、博士都在東港就讀,還成功留校擔任了講師,是一個打上東港大學標籤的學者。
哪怕是在學術、大學圈裡,自己人和外人也是有區別的。
自己人會對所在大學會有一種歸屬感,哪怕其他大學、企業的誘惑再大,留在大學都會是工作的第一選擇。
外人,不同。
一個應聘進入大學的人,只是把大學當成工作場所,和普通企業也差不多,外面更好的機會、更大的誘惑時,就會離開大學去別地方。
正因為有‘自己人’的屬性,東港的教職工對於王浩是有親近感的,他們私下的討論真是說什麼的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