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芳點頭道:“那就告辭了。”
雖然範質是一家之主,但出外談事情全是雷芳說話,範質幾乎沒有發表意見的資格。因為他的武功太低,而這一次談的不是國家大事,只是找一個保鏢,所以範質也只有保持沉默,因為他的性命需要雷芳和趙匡胤的保護。
作為一個男人,範質感覺這樣也挺沒有面子的。雖然想要好好練武,但範質在朝中需要處理的事情太多,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靜心修煉。更何況作為一朝宰相,範質也不需要多麼高強的武功,他只需要一副聰明的頭腦就可以了。
宗信這一次有何目的?範質並沒有想通,雖然他很聰明,但他並不瞭解宗信。但趙匡胤非常瞭解宗信,他說或許不會去長安,難道說宗信早就算出雷洪已經離開長安了嗎?這就奇怪了,如果雷洪不在長安,他會去什麼地方?
…………
趙匡胤說的沒錯,直到當今晚上範質才得到訊息,契丹大軍壓境,帶兵之人竟然是恢復青春的神武王耶律真。耶律真帶兵壓境還是第一次,如果沒有與之匹敵的武林高手前來守城的話,估計滄州一定守不住。
符彥卿早就得到了探子傳來的訊息,所以是在耶律真剛剛發兵的時候,他就已經派人去了雷王府,請雷洪到滄州去抵抗契丹大軍。那時候符彥卿還不知道這個訊息是否準確,所以還不敢通知朝廷。
耶律真果然兵壓滄州,萬幸雷洪與他對峙,耶律真也並沒有發兵攻城。不過這絕非小事,符彥卿又派人通知郭威。朝廷得到訊息之後,當然第一時間通知兩位宰相王溥和範質。
王溥也是著急上火,而此時範質頓時猜到了宗信的用意。如果這一行人要去滄州的話,估計到不了滄州就會被半路劫下來。如今大周可說內憂外患,如果是岳父去阻止外患的話,自己要做的事情自然就是解決內憂。
範質立刻就知道趙匡胤在聽到這件事情之後就已經猜出宗信的想法了,他並不是真的人送酒給雷洪。只是希望此一行人走這一趟,中途自然會有事情找上門來。而且範質也大概猜到是誰的麻煩,如今王峻剛死,會找麻煩的人當然就只有王峻的二叔王殷。鄴都城主,勢力雖然在大周之後,但只是對郭威稱臣,並沒有徹底臣服,彷彿一方稱王,聽調不聽宣。
王殷是一個棘手的人物,武功高絕但不參與任何江湖恩怨與朝廷政事,只要沒人惹他就行。王殷作為當代高手之一,最大的特色就是一直待在鄴都,基本上沒有離開過自己的地盤,在鄴都之內王殷有絕對的生殺大權,而且坐擁好幾萬的兵力,根本沒人敢惹。
王殷在朝廷的職位是滄州教練使,符彥卿的兵力大多是先在鄴都接受王殷的訓練,然後再投入滄州戰場。王殷在這方面做的非常好,滄州士兵個個猛如虎,壯如牛。
王殷之所以一直支援郭威,從來沒有造反的想法就是因為侄兒王峻在郭威帳下當官,郭威對王峻非常好,王殷對此也放心。如今王峻一死,王殷不可能沒有反應,如果王殷造反的話,那真是內憂外患。
雖然王殷只是一個小小的鄴都城主,但鄴都是五朝古都,經濟軍事都非常發達。幾萬兵力守城想要強行攻打也並不容易。不過王殷不會傻到直接稱王造反,他一定會等一個機會讓郭威內憂外患,然後再起兵。到時候直接殺入開封汴梁,很少人能夠阻止王殷登基稱帝。
如今最麻煩的就是王殷並沒有任何過錯,而且一直待在鄴都從不出城,這樣讓郭威和柴榮沒有理由對他做什麼。而且如果大周內亂的話,大唐和北漢也會趁勢而起,郭威那點兵力往哪邊派?
李璟吞掉了獨孤閥的財力勢力國庫一下子就有錢了,如今李璟除了對付大周之外也沒有別的目標。李璟一直想要統一天下,大周就是他最大的阻礙,單是聽說郭威重病之時,李璟就差點按耐不住了,如果知道王殷造反的話,鐵定立刻起兵。
不過王殷和李璟都是同樣的想法,只要有任何人先動,自己就順勢而起。但他們倆都不會先動,原因很簡單槍打出頭鳥,先出兵的人肯定死的最慘。佔便宜的永遠是後出兵的人,他們都想自己拖延的越久越好。
範質想了整整一夜,也心煩整整一夜。耶律真大軍壓境,自己還不能在朝裡做事,非得去找雷洪。耶律真、王殷都是讓人心煩的原因,整個朝廷亂成一鍋粥,就連範質自認為聰明絕頂還是沒有太多的辦法。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