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仁贍這也算是好話,但是他說的不夠清楚,而且太過簡短,由其是那句‘急功近利’最不應該。在他的心裡是一層意思,說出口又是另一層意思,進入劉彥貞的耳朵裡之後變成了第三種意思。
劉彥貞原本小人,一句段根本不聽主體思想,就聽哪句話對自己不利。劉仁贍膽小怕事不敢出城,自己提出一個建議他就說自己急功近利,還說會惹禍上身……簡直豈有此理。
“你你你你你……好大的膽子,你敢說本官急功近利?難道你的意思是你能打跑的敵軍,我追上去就是死路一條嗎?”
劉仁贍解釋道:“太尉,下官並非這個意思。下官只說或許會中埋伏,如果中埋伏的話,也未必會死,頂多大敗而歸。”
劉仁贍真心不會說話,氣得劉彥貞想打人。不過話已經放在這裡,劉彥貞原本就想要出城追擊,被人火上澆油已然決定要追出去殺敗周軍,叫他們再也不敢犯境。
“好~你說的好啊……”劉彥貞道:“那本官要是出去殺敗敵軍又當如何?”
“敵軍已然敗走,哪還有殺敗之說?所謂窮寇勿追,以防有詐。咱們還是一步一步,穩紮穩打,固守城池,方為上上之選。如太尉所說出城追擊,就算是勝之無意,敗之有愧,何必多此一舉?”
劉彥貞差點被氣瘋了,指著劉仁贍的鼻子說道:“你好大的膽子,竟敢與我這樣說話?待我出城殺敗敵軍,再向陛下稟報你有多無能。”
“劉太尉,他不是這個意思。”皇甫繼勳在旁邊都看不過去了,立刻勸道:“其實劉將軍是說沒有必要再出城追敵,畢竟我們已經打贏了,現在應該喝酒慶祝。劉太尉一路辛苦,若非劉太尉援軍趕到,只怕周軍圍城不走,我軍便只能被困死在壽州,劉太尉居功至偉,等我回朝一定好好稟明陛下,給劉太尉加官進爵。劉仁贍他沒本事,只會固守城池,就沒聽他說過一句有用的話,所以他也只有當一個小小的節度使,還是劉太尉有本事,你一來敵軍聞風喪膽,立馬撤軍。劉大人,你說的話是這個意思嗎?”
“是是是。”
皇甫繼勳雖然武功高強,但同時也是一個老油條,而且他與劉仁贍相處的時間不短,備戰之時便在一起,所以知道劉仁贍只是說話太慢而且不懂得說話的方法,經常因此得罪人。
不過皇甫繼勳非常清楚,劉仁贍雖然本事不大,但守城方面卻是一把好手。倒也不是守城能力有多強,但他是那種絕對不會做出任何錯誤決定的人。
劉仁贍的慢性子保證了一種絕對穩定的心態,山崩於前面不改色,該做什麼還做什麼。無論是多危險的地步,他的判斷力絕不會出任何差錯。讓這種人攻城或許不行,但守城絕對讓敵人蛋疼。
與劉仁贍的相處之中,皇甫繼勳想到了一位古人,那就是司馬懿。
三國時期,諸葛亮率軍北伐,渭水距離長安只有一步之遙,渭水南岸是10萬北伐軍,渭水北岸是20萬魏軍。然而司馬懿在擁有2倍兵力的情況下,沒有選擇進攻諸葛亮,而是選擇固守渭北。
這一次,不管諸葛亮怎麼挑釁,不管軍心動搖的多厲害,司馬懿就是拒不出戰。而諸葛亮兵力不足,何況司馬懿那邊有防守加成,更不敢強渡渭水,雙方就這樣對峙。
諸葛亮在渭濱屯田,作好與司馬懿長期對峙的準備。司馬懿就這樣眼睜睜的看著諸葛亮在魏國家門口屯田每天就叮囑死守渭水不許出戰。雖然由於在渭兵屯田,再加上有木牛流馬,得以以戰養戰,並不用擔心糧草問題。
諸葛亮的身體,已經瀕臨崩潰。於是諸葛亮讓人送女子衣服,給司馬懿。嘲笑司馬懿如同女流之輩一樣膽怯,佔據堅固的城池,擁有精銳的部隊,卻不敢與亮決戰。
可是司馬懿,不僅沒有生氣。反而設宴款待使者,並且當著使者的面,穿上女衣,甚至還問合不合身……這種心態絕非一般人能有。
雖然劉仁贍相比司馬懿差了不止一條街,但是在守城這方面的心態劉仁贍也確實不錯。至少在這一點上皇甫繼勳對他還是很肯定的。但劉仁贍說話辦事都太慢了,那種慢讓人想要打他一頓,但又不好意思。
有的時候劉仁贍想把話說快一點,他就把最重要的幾個點說出來,也不管別人愛不愛聽。所以才會把劉彥貞氣成這樣,皇甫繼勳只有出口化解矛盾,別讓這兩人繼續頂下去,要不然劉彥貞跑出城追擊敵軍……那畫面不敢想像。
其實敵軍已經撤退,衝出去也就是多殺一些,對大局沒有什麼影響。但如果遇到埋伏的話,那將會是一場災難,而且是劉彥貞無法承受的災難。
劉彥貞聽到皇甫繼勳的話之後,心裡倒是舒服一些。早這樣說不就沒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