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偵查連,就不用說了。
另外,這次買的三十門德制Gr34型中型迫擊炮,李牧計劃五個步兵營各分六門,直接配置到連一級。
每個連專門配置一個直屬迫擊炮班,配置兩門制Gr34型中型迫擊炮。
如此一來,步兵營的火力就相當強大了,每個班都有一挺輕機槍,每個連都有兩門中型迫擊炮。而且還不是國內這些質量堪憂的山寨貨,都是原裝的國外貨,質量精良。
放到國內軍隊中,這個配置,也算是罕見的。
按照這個規劃,五大步兵營,七個直屬連,再加上接下來招募的專業性人才,滿編的話,整個保安團的人數能達到三千兩百多人。
初步理清了軍隊的架構,李牧又把一部分精力放在了建設上,首先就是軍營,這麼多部隊,兵種也不一樣,不可能全部駐紮在一塊。
如今方圓數十里,除了總部,也就是團部所在地,其他地方也陸陸續續修了六七座軍營。
為了便於行軍,也方便百姓,讓逃荒的人也有一口飯吃,李牧又僱了一大批人專門修繕附近的道路。
另外,想把南陽經營好,白河這條水道也很重要,不論是運輸物資,還是運兵,都挺方便的。
而且,白河兩岸同樣是附近幾百裡的物資集散地,往北甚至能輻射到陝西和山西,商業價值不小。
李牧又僱傭了大批人手,重新修繕碼頭,建了不少的倉庫,以後從新加坡採購的物資,也會拿一部分放在這裡發賣。
就這樣,以保安團駐地為中心,方圓幾十裡,成了一個巨大的工地和練兵場。
無數的民工在這裡忙忙碌碌的,還有一隊一隊的新兵,被不知疲倦的操練著。
……
南陽這邊的事情理順,各方面都走向正軌,李牧乘坐汽艇再次來到武漢。
大半個月的時間過去了,在全國各地雲集武漢的小商行和小商家努力下,庫房裡的貨物已經出手了半數。
回收的款項,全部用來收購豬鬃和桐油,目前已經囤積了一大批。
在武漢坐鎮了幾天,這天李牧看報紙,除了淞滬會戰外,出現一個新的熱點,大學內遷。
抗戰爆發後,最先遷徙的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
早在七七事變前,北平的局勢日益危急,為了防止突發的不利情況,清華大學秘密預備將學校轉移至長沙。學校撥鉅款在長沙嶽麓山山下的左家壠,也就是今天的中南大學,動工修建一整套的校舍,為遷校做準備。
七七事變後,北平,天津相繼陷落,南開大學校長張伯
苓、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和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三校在長沙合併組成長沙臨時大學。
南京陷落後,三八年二月,學校再次西遷至昆明,也就是赫赫有名的西南聯大。
在這三所頂尖名校的帶領下,接下來兩年,國內的各大高校,只要有能力,紛紛開始了西遷。
也有很多高校,和私立大學,因為財力薄弱,沒有能力西遷,也找不到合適的落腳點。學校辦不下去,許許多多都無奈解散了。
李牧坐在那裡思考了很長時間,人才向來是發展的第一動力。高校西遷就是一個好機會,國內的那些名校不指望,不缺接收的地方。那些無力西遷的,是不是可以幫幫忙,幫他們遷到南陽去。
沒錢他可以撥款;沒校舍他可以建。
安排牧武商行幫他物色幾家合適的大學,先接觸著,李牧在武漢又招了一批設計師和建築師,再次返回南陽。
種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李牧看過資料,那些西遷的大學一路上真的挺慘的,剛遷一個地方,沒倆月小本子打來了,又要匆匆找下一個落腳的地方。
很多高校,都是遷了好幾次,才找到合適的落腳點。那條件就別說了,看看圍城裡的方鴻漸,很多時候飯都吃不飽,校舍也破破爛爛,湊合了事。
南陽不缺人力,他也不缺錢。李牧這次回去,就要在南陽找一個合適的地方,先建一片合適的校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