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日常生活,工業生產,還是武器維修,豬身上的邊角料,在戰爭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在塑膠尼龍發明之前,豬鬃是刷子的唯一材料。豬鬃是中國的傳統出口產品,居世界首位。二戰期間,美國將豬鬃列為a級戰略物資,和軍火一樣珍貴,是能決定戰爭結果的關鍵物資。
目前全球65萬箱豬鬃的需求中,95%來自中國。即使是美、英、德這樣的資本主義大國,它們的制刷業也依賴中國。
抗戰期間因交通受阻,中國的豬鬃出口減少,還曾導致世界各地豬鬃的嚴重短缺,全球豬鬃價格飆升。隨著二戰的擴大,需要更多的武器,中國的豬鬃成了緊俏的軍用物資。
二戰期間,美國作為盟國的“兵工廠”,對豬鬃刷的需求量最大,當時全美國所有的制刷廠,原料豬鬃幾乎全來自中國。豬鬃還曾用於償還蘇聯、英國和美國對中國的貸款。
1939年,美國政府訓令駐華使館向中國政府正式提出要求,把重慶出口的豬鬃全部運美,政府表示同意。但當時,蘇、美、英三國都急需豬鬃,為了分配豬鬃,三國還在華盛頓成立了一個分配機構,由三國代表團共同參加,負責交涉如何從中國取得豬鬃,並協商如何分配,事情才算了結。
1937年至1945年,僅僅豬鬃這一項物資,就為國內賺取了3000萬美元的外匯,相當於七千五百萬袁大頭。
計劃好想要購買的物資,找了個懂行的中介,當即開始看貨。
這時李牧才瞭解到,由於抗戰爆發,日本封鎖了海面,道路不通,東西賣不出去,許多需要出口的物資都積壓在商人手裡。
比如豬鬃,年年出貨量都很大,很多商人也愛做這生意,到處收購。
然而,現在卻砸在手裡了,特別是淞滬會戰爆發後,進入全面抗戰階段,到處都是戰火,許多商家惶惶不可終日,就想趕緊把貨物處理掉,落袋為安。
各大商行的倉庫裡,豬鬃都積壓不少,李牧在中介的帶領下,見了許多這方面的商家,最終一位河北的商家,擔心家裡的情況,以平時五折的價格處理豬鬃。
李牧花了九萬五千法幣,就把幾倉庫的豬鬃拿了下來。
悄悄把豬鬃收進空間,李牧又用法幣兌換了一些美元和英鎊,這才在洋行買了機票,坐上了漢口飛往昆明的飛機。
到了昆明,李牧沒有停留,當天竟然就買到了機票,一打聽才知道,作為中國唯一的國際航線,淞滬會戰爆發後,很多人都選擇從這裡乘飛機出境。
因此,航空公司也加大了航班數量,有的時候一天有三四次航班。
到了河內,已經臨近傍晚,李牧買好明天飛往曼谷的機票,在附近找了個旅館住了下來。
現在的越南還是法國的殖民地,相比國內戰火連天,這裡還保持著一份寧靜。
沒在這裡停留,第二天上午,李牧就坐上了飛往曼谷的航班。到了曼谷,剛好下午有飛往新加坡的客機,沒有停留,立刻買票飛了過去。
當天下午七點多就已經到達新加坡,從武漢出發,一路用時僅僅只有兩天,在這個時代也算是個奇蹟。
當晚,找了一個檔次不多的酒店住下,次日一大早,鍛鍊完成後,李牧開始逛這裡的市場,主要了解豬鬃現在的行情。
不瞭解不知道,由於戰爭爆發,商路被堵,現在市面上豬鬃稀缺,再加上一班子投機分子,眼見幾乎壟斷全球豬鬃出口的中國陷入戰爭,並且短時間內沒有結束的跡象。
都參與進來,開始炒作。
豬鬃的價格,短短一個月內,翻了三倍,還有價無市。
李牧聽的咂舌,他在國內以市場價的半價收購豬鬃,在這裡能以平時的三倍的價格賣出,僅僅從武漢跑到新加坡,就有六倍的利潤。
確實讓人瘋狂。
在新加坡轉轉兩天,選了一個靠譜的洋行,把手裡的豬鬃全部出手,到手差不多二十萬美元。
李牧瞭解在國內的銀行和洋行,銀元和美元的匯率大概在二點四,一美元等於二點四銀元。
二十萬美元,相當於四十八萬銀元。
僅僅是出國一趟,手裡的錢就翻了那麼多倍,讓李牧不得不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