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自然不太願意,這種亂世,哪還有縮編軍隊的,可是人家明明白白的跟他說了,他們最多隻能養一兩百人,如果李牧不想縮編,只能自己養。
李牧考慮良久,最終還是沒答應縮編,養軍的財路,他倒也找到一條。
保安團駐紮的新野縣,有一條河叫白河,古稱淯水,是南陽母親河。發源於豫省白河鎮攻離山,流經嵩縣、南召縣、方城縣、宛城、新野縣,於翟灣入湖北襄陽縣,於兩河口與唐河交匯後,始名唐白河,向南至張家灣注入漢水。
歷史上的南陽白河上舟車輳輻,人庶浩繁的水上碼頭,帆楫頗盛。
可直下湖北,順漢水入長江,直達武漢、南京,水運條件甚為便利。
有了這樣一條通江達海的河流,這樣一條黃金水道,沿河的商業自然也很繁榮,比如瓦店港。
瓦店緊依白河,漢稱小長安,元設林水驛。古來水陸交通發達,商業繁榮。民國期間常有數百船隻停泊於瓦店碼頭,往返於南陽至襄陽及老河口之間。
新甸港,位於新野縣新甸鋪。因其位居白河下游,水位較好,碼頭穩固。明清之際常有漢口、襄樊等地的富商大賈到此坐莊採購,促進了該港的繁榮,港中常停泊船數百,有時甚至多達千隻。
周圍商戶繁多,商業發展,是一個生財的好地方。
而,恰好,新甸港就在新野縣,離保安團駐地也就十多里地。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條白河,就是李牧想的新財源。
保安團這段時間到處剿匪,保境安民,維護了這條河流及客商的安全,收點錢是不是也是應該的。
於是乎,李牧安排三營駐紮在白河邊,又搞了幾條船,半威脅半誘惑的招了幾十個水性好的入了軍。
又在河裡岸修了一個簡陋的炮樓,炮保安團自然是沒有的,不過土炮倒是找著不少,一邊安了兩個。
威力和準頭不說,甚至能不能發射炮彈都不知道,反正也沒試過。
不過,只要架在那裡,就有威懾力,沒有人會冒著生命危險不交小小的過路費的。
當然,為了不引起上面的注意,也為了避免客商的反抗,過路費收的極低。
為了省事省力,自然也不看他們運什麼貨物,收費依據,按照船大船小。
大船一元,小船收幾毛或者一毛。
一天下來,幾百條船過境,也能收個百八十塊。一月下來,也有小三千大洋。
保安團也是有餉銀的,每月只有三塊大洋,看起來是不多。不過光頭的嫡系部隊,一個大頭兵軍餉一個月才十塊大洋,而且抗戰爆發後,發的是國難餉,打七折,只發七塊大洋。
保安團雖然發的少了點,能達到老蔣嫡系部隊的接近一半,其實也可以了,不少雜牌軍,被上下盤剝剋扣之後,連這個都拿不了。
在招收了幾十名水性好的兄弟後,保安團的規模達到六百人,再加上軍官肯定比大頭兵的餉銀高,每月的餉銀支出差不多是兩千塊大洋。
剩下的一千大洋,加上商戶的捐款,也夠維持保安團的正常運轉了。
只是,這日子過得仍然緊巴巴的,兄弟們三塊大洋的餉銀,想要養家,也僅僅只能維持簡單的溫飽。
李牧想要擴大保安團規模,想要增加兄弟們的餉銀和待遇,根本不可能。
正在他為錢發愁的時候,忽然發現眼前似乎有個機會,雖然冒險了一點。
在河上收過路費幾個月了,由於收的極少,也不騷擾過路的客商,聽到哪裡有土匪了,還會過去巡邏一圈,大家倒是挺配合的。
也有一些過江龍,根本不弔保安團的,過路費更是別想了。
其中,有幾艘從上海來的商行最不講規矩,船上不但有幾十名槍手,竟然安裝的還有機槍。
保安團收過路費的敢靠過去,立馬就是一梭子彈伺候,看著保安團嚇的落水的狼狽模樣,然後船上就是一陣嘲諷似的哈哈大笑。
這家商行,每月都要經過這裡一次,李牧很快就把他們的底細也打聽出來了,原來是運煙土的。
民國時期什麼最氾濫,煙土,或者說鴉片,這也是最賺錢的行業之一。
怪不得火力這麼好,原來是幹這行的,對販這種東西的人,搞他們李牧也沒有負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