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李家城的長實還沒有購入華人行,長實的總部自然也不在華人行了。
在現如今的長實大廈自己的辦公室內,李家城正處理著手中的檔案。
世人皆知這位後來的香江首富是以塑膠花發家的,但實際上,李家城在58年的時候,便已經拿著塑膠花上獲得的利益,涉足地產行業了。
當時李家城拿著在塑膠花生意上賺到的一百萬,在香江北角營造了一幢12層的工業大廈,結果樓還沒有封頂呢,租戶便已經上門求租了!
隨後到了60年的時候,李家城再次投石問路,在柴灣建了第二幢工業大廈,和上次一樣,未等封頂,租戶再次上門求租!
不過這兩幢樓都是是嘗試性的,其時,李家城的主業仍是塑膠。
李氏深知資金來之不易,不敢貿然大展拳腳,他建房以自有資金為主,不足部分再向銀行貸款。
那時地產商紛紛效彷霍沙皇賣樓花,李氏知道這是以小博大,是做大生意的捷徑,但他認為這樣仍具風險。
那時還出現一批職業“孖展”,靠銀行按揭專炒樓花,李氏認為這樣的行為太過風險——此非做生意的正途。
當時李家城作風在此時看來有些過於保守,所以在初入道的數年間,他在地產界無大的起色。
地產業一片興旺,地產商與銀行家聯手,把日益興旺的地產業推向癲狂。
結果1965年初的銀行擠提風潮,使眾多的銀行或倒閉,或被兼併,或苟延殘喘,多米諾骨牌效應,香江百業受累,深得銀行“寵幸”的地產業首當其衝,陷入戰後第一次嚴重危機中。
而此時李家城的優勢顯了出來,他未過於依賴銀行,故受損甚微。
當時李家城如此說:“穩健中尋求發展,發展中不忘穩健。我將此作為我的宗旨。”
1967年,香江在老家某件不可言說的大事件的影響下,反英抗暴,後演變成以暴制暴,香江局勢動盪不安,有錢人紛紛外逃,急於把物業拋售出去。
香江地產有價無市,許多極廉的物業竟無人問津。
具有遠見者,便趁低吸納地盤物業。日後成大氣候的地產商,都是在這個天賜良機“撈了便宜”,李家城自然是其中之一。
1968年,局勢趨穩,地產復甦,稍後又以超常的速度發展。
李家城手中的“便宜貨”頓時身價百倍,日漲月升,進入70年代初,地產又形成一個高潮。
李氏已初具規模,1958年,擁有樓宇面積12萬平方英尺,達到68年時候的35萬平方英尺。
1971年,李家城設立長江置業有限公司,這意味著李氏將澹出塑膠業,專營地產。
1972年,股市牛氣沖天,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騎牛上市。法定股本2億港元,實收資本8400萬港元,分為4200萬股,每股面值2港元,溢價1港元。上市後25小時,股票上漲1倍多。
憑藉著敏銳的目光,在股災之前,李家城便已經看到了香江股市的危機,所以在那段時間內,長實瘋狂的發售新股,當股災降臨的時候,長實的股價雖然也受到了打擊,但長實本身卻握有鉅額的現金。
李家城利用這筆資金,一邊抄底回收長實的股份,增加自己的控股權,另一邊他也將目光放到了現在廉價的土地上。
而此時李家城的目光就是位於中環的華人行!
華人行位於中環皇后大道中,在1924年建成,現如今屬於李冠春,馮平山家族的華人置業。
李家城明白,如果想要讓自己的長實成為香江頂級的地產公司,那麼就要讓香江市民知道並熟悉長實!
而華人行就是最好的選擇。
另外此時李家城不僅將目光放到了收購這處在香江有著悠久歷史的中環華人行,同時李家城正在積極的與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進行洽談。
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想要進入香江市場,而李家城現在發展也需要銀行的支援,雙方可以說是各取所需,不過這個洽談過程肯定是非常漫長的。
但李家城並不在意這個時間,只要能夠得到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的支援,這對於李家城來講,就已經是一件非常成功的事情了。
就在李家城想著這件事情的時候,他的秘書敲門走了進來,同時手中拿著一份今天《真報》的晚報!
隨著《真報》的早報在香江的銷量逐漸提升,顧成曦已經將目光放到了晚報的發行上!
“哦,今天的報紙到了!”李家城看到秘書手中的報紙,摘下眼鏡,一如往常的笑道。
但這個時候李家城的秘書卻笑不出來了,激動的對李家城講道:“董事長,出大事了!”
李家城愣了一下,自己的秘書自己瞭解,即便是下放到其他的小型的公司裡面,都可以成為高層的存在,現在竟然一臉激動的樣子,這讓李家城有些狐疑,到底是出了什麼樣的事情,能夠讓對方如此震驚。
“什麼事情?”李家城沉聲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