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王尚禮的交談過程中,吳駒瞭解了一下目前鋼鐵的產能。
一爐可以煉三百斤!
很多。
但和後世沒法比。
在後世的鍊鋼廠,每一爐都是數以噸計。
但那樣的鍊鋼爐是靠著強勁、發達的工業水平驅動,如果放到現在,怎麼傾翻它,使融化的鐵水流出都是個問題,更別提加熱問題。
但是鐵器產能和爐子沒關係,畢竟一個爐子不夠就兩個,兩個不夠就三個,建的越多產能自然越高。
重要的還是鐵礦的產量——這才是限制產能的根本原因。
所以這一次就要看臨邛的鐵礦能帶來多大的驚喜了!
次日,王尚禮便啟程去了蜀郡。
……
殿試結束,吳駒卸任主考官,持續了大半個月的科舉熱度總算有所降低。
即將進入十月,大秦報第七期也已釋出,殿試的訊息佔據頭條,披露了一些內容,但總體來說還是圍繞金榜學子們的封賞,包括一部分任職訊息,對殿試內容一筆帶過,初試和殿試時還會放出考生所寫的詩詞,這次也是隻字未提。
這讓許多人十分好奇殿試究竟考了什麼,一打聽才知道是隻取策論一項,在殿試結束時考生皆被囑咐不要對外透露自己的策論內容,所以最終流露出的訊息很少,為殿試這個科舉最高殿堂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在咸陽對此進行討論時,有的地方總是要慢半拍。
楚國蘭陵。
三份報紙被送到了縣令府,也就是荀子的府邸。
《大秦報》的辦事處目前還沒建到蘭陵,雖然辦事處的人員結構簡單,僅負責接收從秦國運來的報紙、發售、統計賬目,但畢竟這裡相對於秦國太遠,是沿海地帶。
目前《大秦報》在楚國最遠的辦事處在楚國國都陳郢一帶,其他地區的辦事處也在緊急建設中,預計年底之前覆蓋七國全域,屆時蘭陵也會有。
至於訂閱業務,目前只在秦國開通,畢竟如果這項業務也要覆蓋全天下,那需要的人手得數以萬計,非一朝一夕之計。
除此之外,報社還在大規模馴養信鴿,希望改良傳統遞送各地新聞的方式,實現更遠距離的傳遞。
荀子這三份是託人從陳郢送來的,是第六期報紙,刊登了金榜的那一份。
他自己一份,韓非一份,小徒弟張蒼一份。
荀子如今很喜歡看報,每每拿到報紙,會認真將上面每一篇文章看完,最專注於政治和文學兩大板塊。
拿到報紙後,師徒三人在一起研讀。
“都進行到會試了啊……”荀子撫著鬍鬚,打量著頭條新聞,對韓非說:“這科舉相較舉薦制,有很旺盛的生命力,秦王敢如此實施,很有魄力!”
韓非點頭,很贊同,說:“吳駒也是天才,竟然想到如此改革官吏選拔制度。”
但隨之而來的是不忿:“為什麼韓國、楚國都不將這些東西學起來呢?楚國體系龐大,派系林立,世家豪族盤根交錯,迂腐至極,韓國奸佞當道,滿朝盡是無能之輩,不思進取,不思變通,也就不難明白為什麼國力衰微,叫秦國打得抬不起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