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殿試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古往今來第一次,往後你們很有可能也只能見到這一次,要好好把握住!”
考生們將吳駒的話記下,有人問:“何以說只能見到這一次殿試?”
“字面意思,這次科舉只是試行,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會有。”吳駒微微一笑。
這是子楚和吳駒等人密謀商議的結果。
現在處在戰爭的關鍵階段,吳駒知道這是七國統一的前夕,當然,子楚是不知道的,但他也憑藉敏銳的政治嗅覺和智慧,感受到這百年亂世已經迎來了尾聲,統一隻在這二十年之間,會由他,或是他的兒子、或者是孫子來完成。
這個時候,秦國需要一個穩定的大後方。
在科舉帶來的紅利,和安定之間選擇,子楚會無腦選擇安定。
同時,科舉是很好,但也有個弊端,那就是不適合亂世。
再好的制度,也不是萬金油,也有一套適配的國情,國情不對,實施這樣的制度就有可能反受其亂。
科舉與秦國的關係就是這樣。
秦國現在不需要大量的讀書人和官吏,秦國需要糧食,需要軍隊!
子楚也知道人才的重要性,不然也不會開科舉,尤其是吳駒這樣的人讓他深刻明白了多元化人才的重要性。
但他不能允許“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種思想出現在民間,這是有害於國家的,如果百姓都去讀書,都知道讀書就能獲得榮華富貴,誰還會種地,會打仗呢?
這和此前吳駒在焦樵的法家聚會上談到鼓勵經商問題是一個道理。
吳駒當然也不喜歡打仗,但他知道這個時候不應該唱統一的反調。
統一天下,才等同於和平,這件事越快越好,與之相比,其他的都可以放一放。
所以科舉只會進行這麼一次,為的是試驗,並且獲取一定的人才儲備,用來應付接下來打下地盤沒人治理的情況。
所以,沒有下一次科舉。
或者說,下一次科舉的時間,是在一個時間節點,而不是一個具體的日期。
那就是統一的那一天。
吳駒說完話後,步伐便加快了,他不想和這些考生解釋這個問題的原因,說明白了並不是什麼好事。
一行人來到咸陽殿前。
吳駒深吸一口氣,轉頭說:“注意一下儀容儀表,排成隊,我們進殿。”
考生們皆頷首,紛紛深呼吸,十分緊張。
馬上就要見到大王了啊!
入王宮,參加殿試,面見大王,這是何等的榮耀!
“走吧,你們的最後一場考試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