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想聽聽吳駒的建議,祁農也覺得以吳駒的腦子一定能想出好點子,於是說:“吳駒你有什麼好方法嗎?”
吳駒見戰火忽然燒到自己身上,不由得一驚,隨後陷入沉思。
國家缺錢嗎……
“我倒是確實有幾個點子。”吳駒思量再三,決定不迴避這個問題,畢竟他一貫的原則就是該慫的時候慫,該莽的時候莽。
祁農眼睛一亮:“快快說來!倘若能用得上,我一定也在大王面前為你請功。”
吳駒擺擺手,說道:“我有三計。”
“哪三計?”眾人異口同聲的問。
“第一計,曰,國企。”
“設立由官府投資、控制的企業,用官府的名義做生意,不但可以充實國庫,還可以起到引導、調節市場,幫助宣傳等作用,當然,最好的就是出口到其他國家,賺取外匯。”
祁農點點頭:“這一點你之前說過,確實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繼子楚和吳駒合夥做販鹽生意、布匹生意嚐到了甜頭,立馬就讓祁農著手操辦,現在已經有了許多家產業。
“不過這做生意賺錢也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啊,不怕你笑話,除你手下的鹽業、布業這些半國企在持續盈利外,之後開的那幾門生意都是剛起步,都還處在虧損狀態,什麼時候能轉虧為盈還是未知數。”祁農說完,又笑道:“吳卿今後要是有什麼合適的路子,請務必帶我一個啊!”
“客氣了,有合適的話,一定。”吳駒笑了笑。
祁農又問:“那第二計是?”
“第二計,名為平準!”
這倒是個新鮮詞,於是祁農連忙問:“何解?”
“可以設平準諸官,盡籠天下之貨物,貴即賣之,賤則買之。如此,富商大賈無所牟大利,則反本,而萬物不得騰踴,故抑天下物,便為‘平準’!”吳駒說:“如此一來,官府便能掌控物價,在市場動盪時出手平穩,不僅如此,還能透過做空、做多,即以貴即賣之,賤則買之的方式博取不菲的利潤,充盈國庫!”
這番話一說出,祁農的眼睛瞬間亮了——很有意思!
“有點像平糴法。”祁農思考了一下,說道。
“沒錯,但是區別在於平糴法的初衷不是穩定市場或者充盈國庫,而是救濟災民,平定動亂!不僅不賺錢,反而還是虧錢的。”焦樵撫須說道。
平糴法。
(糴di)
祁農對其不陌生,焦樵等法家人對它也更不會陌生。
這是法家的奠基者之一李悝的傑作。
李悝,魏國人,在大約一百多年前的魏文侯在位時期,擔任魏國丞相之位,編篡了法家的著名書籍《法經》,並主持了一場影響深淵的變法——李悝變法!
而李悝變法的其中一項內容,就是平糴法,其主要內容就是國家在豐年以平價購買餘糧,荒年以平價售出,平衡糧價。
這項規定的意義之深遠自然無需多說,現在的七國每一國都在使用,這也是祁農能一下子想到平糴法的原因,畢竟他身為治粟內史,其中一項職權本來就是管糧食的,而焦樵等人對此熟悉的原因就更簡單了,他們是法家,李悝、李悝變法、《法經》這些內容對他們來說,簡直就像抹灰之於土木,複製貼上之於某訊一樣,是必學必備必會的。
而吳駒所說的平準法出現於漢朝,是漢武帝改革中,將已經改名為大農令的治粟內史又改為大司農,隨後在大司農之下設太倉、均輸、平準、都內、籍田、斡官、鐵市等部,其中的平準部就專門掌管平準法。
此後歷代皆沿用之,並加以改進,比如唐朝劉晏改革時提出的常平法。
“這個好!這個方法確實不錯!”祁農很是贊同,一時間愁苦的心情一掃而空,整個人的陽光了起來:“我明日便上報大王,若能功成,首功非你莫屬!”
焦樵笑道:“果然還是吳駒比較有辦法!”
李斯深以為然,國企之法和平準之法,他一聽就知道大有搞頭,剛才眾人就國庫問題討論了半天也沒討論出個所以然來,而這樣有實踐意義的好方法吳駒卻輕鬆說了出來,李斯不由感嘆吳駒真乃非凡人也,不由對他陡然生出幾分敬佩之心。
“還得是吳卿啊!”
“這樣的方法,我肯定是想不到的。”
參與聚會的眾多法家學者也紛紛上趕著拍馬屁。
吳駒拱手謙遜道:“哈哈,大家過獎了,過獎了,隨口一說而已。”
“那不知這第三計是什麼?”未等祁農開口,連老成持重的焦樵都忍不住說話了,在他看來,前兩計都如此驚豔,第三計一定也不是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