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邦呂不韋,任上將軍,帶兵攻東周,統率全軍,功績赫赫,賞五千金,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陽十萬戶!”
“謝大王恩典!”呂不韋深深躬身作揖。
“客卿吳駒,臨時任抗疫總指揮,帶領數千醫者夙夜匪懈,奔走於疫病一線,研製青黴素以治療我秦軍將士,最終鎮壓函谷關疫病,功勞赫赫!賞五千金,封大良造,歲俸八百石!”
眾人紛紛倒吸一口涼氣,彷彿要給這本就天寒地凍的天氣再製冷一番。
他們驚的是吳駒的爵位上升速度。
其原本的爵位五大夫乃是第九等,大良造乃是第十六等,也就是說直接上升了七等爵位。
這個爵位上升速度絕對算是秦國曆代這麼些臣子中能排到前十的!
但在他們看來,這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吳駒的功績足夠他獲得這個爵位。
但讓百官感到意外的是,吳駒竟然沒有升官?
呂不韋沒升那是因為升無可升,相邦就已經是秦國二把手,百官之中最高的官了。
但吳駒……不應該。
客卿雖然也是高官,但對於吳駒現在給秦國帶來的價值而言就有點低了,況且客卿乃是“客”,多少有點見外。
思來想去,也只能歸結於吳駒直到現在都沒有正式向外宣稱自己成為秦臣,所以大王有所遲疑。
群臣若有所思,但子楚和吳駒對於此舉的真實原因自然是心知肚明,因為這在官位上能不動就儘量不動的要求是吳駒自己提的,不過這事只有他倆知道,其他人就連呂不韋都還被矇在鼓裡呢。
之後,子楚又封賞了許多人。
蒙驁和王齕,二人任副將,指揮有素,輔助呂不韋統率全域性,功勞還是很大的。
麃公,因為秦銳士在這場戰爭中的表現出色,因此身為秦銳士統帥,負責練兵的他自然也戰功赫赫。
麃公本人對此有些羞愧,他覺得秦銳士騎兵的戰鬥力之所以能有這麼大的提升還是因為吳駒的馬蹄鐵和馬鐙。
蒙武蒙恬父子,雖然子楚很想小小的封賞二人一波,但他們在撤離三川郡的過程中受到孫隱阻擊,折兵損將,又在函谷關那一戰帶頭衝鋒,十分勇猛,便採取了功過相抵的說法。
當然,簡在帝心,如果此後父子二人再立戰功,那子楚一定會考慮到這次的功勞一起封賞的。
除此之外還有在合縱之前前往各國遊說的使者,合縱以後出關遊說韓魏周的馮去疾、馮劫和王綰。
他們並非衝殺在一線的將士,但功勞卻並不遜色於他們。
孫子兵法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他們就是伐交之人。
在合縱發生的前後和過程中,正是他們以常人遠不及的膽識和話術遊說各國,牽制其他幾國,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也為正面戰場的秦軍減少了大量壓力。
還有蘇長老和陸紹友,還有醫家的部分醫家。
他們都在秦國朝中掛職,又在函谷關疫情中立功,所以也受到了封賞。
讓吳駒稍微有點意外的是,章邯竟然也受到了封賞,公大夫爵位,歲俸四百石,封了個校尉。
這個封賞中不排除有看吳駒的面子,但更多還是子楚在和吳駒的相處,尤其是之前去山莊觀摩魁首近衛訓練時注意到了章邯這個人才,所以不想讓這個人才埋沒。
對此吳駒當然是沒什麼意見,他都快在秦國為官了,章邯也成秦臣不是理所應當嗎,更何況章邯要是按照原本的軌跡,本就該是個秦臣。
章邯那就更不可能有什麼意見了,他今晚指定做夢都會笑醒。
又能在吳駒手下做事,又能掛秦國的軍職,將來建功立業,章邯表示還有這等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