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陳虹姐,好久不見,甚為想念啊!哈哈哈!”
“你別來這一套!我還沒找你算賬呢!”陳虹故作生氣,手機裡能想象出她的咬牙切齒,“我問你,你和曉剛的恩怨,也不能拿你凱哥開刷吧?”
相比較而言,後面那個焦點更引入注目,那可是1億!
目前的1億並不是什麼小目標。於是媒體就議論紛紛,難道拍幾部電影,就會成為億萬富翁?這個熱點,就迅速的成為了全民話題,各種觀點褒貶不一。但基本上都是在羨慕嫉妒恨!感覺一夜之間就彷彿變天,名導就那麼值錢嗎?
有一說一,名導確實相當值錢!
打個可能不怎麼恰當的比喻:製片廠就像是老闆,名導就是工廠裡的那臺主要裝置。只要裝置正常工作,那就是臺印鈔機。一家總產值幾十億、上百億的工廠,裡面的主要裝置價值上億,那不是很正常嗎?
明星就是生產出的頂奢商品,普通藝人就是不值錢的工藝品。其他的那些,就是些輔助裝置,同樣不值什麼錢,也完全可以替代。所以說,基本上就是這樣的生態結構。
而普通觀眾就不怎麼了解了,他們只看到明星的光鮮。確實,頂奢可以買的賊貴,而且還名聲響亮。但從本質上說,頂奢其實就是某種商品,真沒什麼可稀奇的。
有趣的是,有些演員居然還當真了,他們以為自己的地位有多麼的高?敢對導演指手畫腳,這情況是很不正常的。更滑稽的是,還有許多粉絲居然會支援這樣的演員?
如果不討論藝術創作,只看商業價值,那群演技炸裂的演員地位真心不高。對!老戲骨同樣不高的!反而名導就是不可替代的。
給個小建議,如果獲得系統,還是拋棄演技系統,去挑個導演系統吧!
然而港臺開了一個很惡劣的先例。並不是那些港臺明星有什麼不好,而是他們的身價有些虛高。原因就不去討論了。這就導致內地產生了某種錯覺——明星比導演重要!
因此容光的那個1億,完全顛覆了這年代的常識。導演怎麼能拿那麼高的片酬呢?就算名導也絕對不行啊?
於是各路狗仔出動,紛紛尋找那幾位名導。
在鏡頭中,馮曉剛快步離開,一直低頭不語,拒絕做出任何回答。
張宜謀就變得瞠目結舌:“這個、這個、這個、這個、這個……”
老謀子連續五個“這個”,如果配上那副表情,保證能夠成為後來的表情包!
港臺的那些導演,他們同樣一片沉默。唯一獲得的回答:“光仔開玩笑啦!”、“別當真啦!”……
說實話,突如其來的1億,當然有利於導演群體。最起碼,以後也可以多要片酬吧?總不見得有人會說:“我就是視金錢如糞土!多給錢我就是表!”
那不就是純傻逼嗎?
至於陳楷歌?這不,陳虹不就是興師問罪來了嗎?
聽著陳虹的埋怨,容光呵呵樂道:“姐,咱就開啟天窗說亮話。小心思我確實有,但那1億絕對沒有吹牛。只要你們敢來,我就敢給!”
“那條件呢?”陳虹有些猶豫,他們夫婦應該有點心動。
“我的條件應該都知道。一個就是版權歸我;一個就是最終剪輯權。不過凱哥有興趣合作的話,我願意放棄最終剪輯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