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人還記得,在華山,神鵰大俠楊過,還教了張君寶三招。
當時他只是個十來歲的小和尚,書友們還不太在意,現在再次出現在《倚天屠龍記》的第一回,儼然就是男主角的待遇,大家就立馬重視了起來:咦,張君寶,張君寶,好熟悉的名字,武當山上供奉的那位“通微顯化天尊”三豐道爺,別號貌似就是張君寶……我日,大金梁這腦洞開得可是有點大了!!
欣喜熟人的同時,也驚喜於新出來的那位驚才絕豔的“崑崙三聖”。
此人按書中描寫談不上英俊,“長臉深目,瘦骨稜稜”,一身白衣,三十餘歲的年紀,大概是樣貌清雅罷了。
他在西域闖出了名頭。當地的朋友說何足道在琴、棋、劍三方面均有他人無法與其比肩的絕藝在身,可以說得上是琴聖、棋聖、劍聖;又因何足道常年住於西域的崑崙山中,是以給了何足道一個外號叫作“崑崙三聖”。
但何足道想這個“聖”字,豈是自己輕易稱得的?雖然別人給他何足道臉上貼金,也不能自居不疑;因此何足道改了自己原來的名字,新名字就叫作‘足道’。聯起來便是“崑崙三聖何足道”。這個名字,就不只謙虛了,更有滿懷落索、自嘆徒負才華之意。
綜合來看,此人多才自負,曲高和寡,故而寂寞,有知己難尋之嘆。
郭襄與他初見,他便是獨自撫琴,空山之中,惟有招來百鳥相伴,空有絕高棋藝,只能劃地為局,自己跟自己對弈。
許多書友紛紛感慨,看這多才多藝的中年漢子自憐自嘆,一如深閨嬌女自憐“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真是有趣得很!
更令讀者對他印象很佳的是,這何足道在清雅出塵之餘,還頗有書呆子味道,也有令人尊敬的情操和道義感。偷走少林寺《九陽真經》的尹克西,臨死前良心發現告訴何足道轉達少林派覺遠禪師真經下落。所以,他此番遠自西域來嵩山少林寺,並非上門挑戰,不過是受一個素不相識的人所託,來傳一句十分莫名其妙的話,就是什麼“經在油中”……
此外,因為郭襄氣質清逸,胸襟爽朗,何足道自覺與之氣味相投,還助她擊退西域少林的三大高手潘天耕、方天勞和衛天望,展現出了超卓的武力!
這樣的一個角色,天生就富有超強的吸引力,於是,很快就有人開始發起議論:
這一回中,郭襄最開始知道有“崑崙三聖”來少林挑戰時,心裡覺得“崑崙三聖有五絕一半的本事,鬧少林便有看頭”。哪個範圍才叫有看頭呢?起碼要在“羅漢堂、達摩堂大弟子水平”到“羅漢堂、達摩堂首座水平”之間,低於這些弟子輩水平,進門就被轟出來了,難稱有什麼看頭!而如果厲害到連首座方丈都拿不下,那也就不叫看頭了。
因為楊過的緣故,無色大師當年去襄陽給她祝過壽,郭襄心裡是親少林的,少林出大丑她看熱鬧,郭襄沒這麼惡劣。
而她又是和五絕、首座都切磋過的,所以郭襄心裡認為的五絕的一半,綜合來看,應該略低於首座。
結果何足道露了幾手……少林寺差點被打出尿來!
那麼,這位新晉的猛人何足道武力值到底有多厲害,比之五絕如何?
針對這個很有中毒特性的話題,大家討論的不亦樂乎。有扒皮黨,直接扒出來《神鵰俠侶》中,何足道在崑崙派的前輩青靈子僅僅是楊過手下跑腿的,而這傢伙還不是瀟湘子的對手。瀟湘子尹克西外加一個蒙古高手被楊過以一敵三,瀟湘子估計當時都沒有五絕的三成水平,何足道,呵呵,相比五絕,還真是“何足道”!!
隨後,就有高能人士,洋洋灑灑萬言、鞭辟入裡的分析出:東南西北四絕的實力是一直在穩步提升、齊頭並進的。第一次華山論劍時五絕大部分三十來歲,與何足道相仿,但除了王重陽外,其他東南西北四人不一定能穩贏同齡的何足道……
此般種種,熱鬧非凡。然而,司徒紅豆的一篇《天涯思君不可忘》,卻如漩渦般,瞬間把所有的注意力和情緒點都拉回到了“小東邪”郭襄身上:
“……《神州武俠》到手,這《倚天屠龍記》第一回已讀三遍。每次讀到那個青驢上孤獨的黃衫少女唱著‘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的時候,心中都無法釋懷。這首歌本是掛在李莫愁的嘴邊,現在又在郭襄這裡重現,這世上的情,總是難以忘卻。正如郭襄開篇在少林石碑前自問:‘便是刻在石碑上的字,年深月久之後也許磨滅,如何刻在我心上的,卻是時日越久反而越加清晰?’……我想,或許是因為風沙無情,磨的是石碑上的每一處,而相思卻是有情,總是準確的刻在心上寫有楊過名字的地方。”(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