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鵰》能上國文報倒也理所當然,畢竟以《神鵰》的質量已經勝過以往國文報的很多作品。”
“將來你的《神鵰》若是成為了千萬人追捧,我逢人便說李長哥乃是我的同窗!”蕭良一臉羨慕道。
李長歌笑道:“還早著呢!”
放學後李長歌離開文府,一邊往外走一邊卻思索起了詩詞:“書法家,數學家,畫師都有超凡的能力,為何詩詞沒聽說過有這種力量?詩詞雖為小道,但未必就沒有殺傷力,可能是如今的人還會發現詩詞的威力。”
“作詩並不容易,就算背了平水韻,但沒有基礎也做不了詩。聲律,對仗也是相當重要的,詩詞中也會出現大量的對仗。聲律,對仗,平仄……”
忽然,他腦海中緩緩浮現了一本薄薄的書,隨著那本書逐漸接近,李長歌也是看清楚了書的封面,不禁眼睛一亮!
“《聲律啟蒙》!我竟然忘了還有這本書。”
《聲律啟蒙》是清朝車萬育的著作,是幫助孩童掌握聲韻格律的兒童啟蒙讀物,其中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
李長歌心中一動,《聲律啟蒙》便翻開了第一頁,上面的文字清晰可見。
李長歌忍不住輕聲誦讀了起來:“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
“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人間清暑殿,天上廣寒宮。”
“兩岸曉煙楊柳綠,一園春雨杏花紅。兩鬢風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煙雨,溪邊晚釣之翁。”
“……”
這些句子都是對偶句,而且押了同一個韻,讀起來琅琅上口,猶如唱歌。
李長歌吟誦了幾句,眼睛一亮,朝著家裡的方向快步走去,這篇《聲律啟蒙》放在這個時代絕對是最好的詩詞啟蒙讀物!
然而李長歌並不知道,他吟誦了那幾句已經引得兩邊商鋪中的瓷碗玉器微微顫抖,共振出聲。
那幾句被一些商戶聽到,並迅速傳播開來,很快就傳到了雲州城的一些文人的耳邊。
“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奇怪,這些句子雖然通俗易懂,但念起來卻琅琅上口,讓人彷彿盪漾在詩情畫意當中……”
“好一句兩鬢風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煙雨,溪邊晚釣之翁!這些句子到底是誰做出來的?太美了吧!”
“這些句子是從一些商販口中傳出的,聽說他們是聽到有人在吟誦,引得瓷器共振,因此就記了下來。”
“這些句子是誰做的?做出這些句子的人,會不會是一位詩詞家?”
……
李長歌回到家後不久,便有兩個差役上門,說道:“李案首,我們奉鍾府君之命,為你送來靈寶。”
李長歌伸手接過,只見青虹劍裝在一個劍匣當中,用手觸控劍匣,都能感覺得到裡面鼓動的劍意。
“多謝兩位大人。”
李長歌捧著劍匣回到房間,緩緩開啟,只見劍光一閃,一道清吟之聲響起!
旁邊的司虎面露懼怕之色,不禁後退了兩步。
李長歌眼睛一亮,伸手緩緩握起青虹劍,說道:“可惜當初《神鵰》成為萬人追捧之作時,我抽取的是降龍十八掌,要是抽取的全真劍法或是玉女劍法,現在就會使劍了。當然,我也可以參悟《神鵰》當中劍法……”
他拔出青虹劍在院子之間作勢揮舞了兩下,只覺有了青虹劍,自己的戰力至少增加三成!
李采薇美目異彩紛呈,不禁看得痴了,說道:“長歌的劍舞得真好看……”
虞雨虞晴也是看得兩眼放光:“少爺真厲害!”
……
第二日上學時,李長歌剛進入大比班,就聽到旁邊學子們興致勃勃的討論著。
“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這些句子實在是太美妙了,聽說是雲州城裡一位無名氏所做!”
“此人一定是個詩詞家,要是知道他是誰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