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揚開啟一看,上面還有八萬三千多塊,「姐,怎麼這麼多啊?」
「嗯,本來是九萬三千多。我剛替你取了一萬塊,交到醫院去了。」
陳揚點點頭,「姐,現在生意怎麼樣?」
葉菁道:「出貨量還行,平均保持在每天一萬上下。但出貨的方向有點變了,本地的減少,日均不到四千。而外埠的出貨量,日均在六千左右。」
陳揚道:「這是一個大趨勢。姐,你要有思想準備。再發展幾年,咱們這個生意可能就做不下去了。」
「為什麼?」
「隨著交通運輸的發展,和相關政策的改變,上海作為物資集散中心的地位,會逐步逐步的削弱。我舉個例子,人家可以直接從鐵路上走貨,就不會再多一道手續而從你這裡走貨。」
葉菁點點頭,「這個當然。人家從義烏進貨的價格,當然比從咱們這裡進貨低得多。」
「但咱們立足上海,也有兩個優勢,是咱們還能把生意繼續做下去的根本原因。」
葉菁問,「哪兩個優勢?」
「一是運輸成本的優勢。大連、天津、青島、南京、武漢和重慶等地,與上海有輪船往來。咱們從上海發貨到這些地方,水上運輸的成本很低,低於他們自己去義烏進貨的運輸成本。」
「二是產地在路橋市場的貨,咱們的進貨價格,比他們從義烏進貨價格便宜。據我所知,至少便宜百分之七以上。」
葉菁笑笑,點著頭道:「你算說到點子上了。你採購的皮箱和鞋子,咱們可以直接進貨直接出貨。而去義烏進貨,卻是他們從路橋市場批發過去的。中間多了一個環節,價格增加百分之十。仔細一算,還是咱們的便宜。」
陳揚也點了點頭,「這就是產地優勢。只要是原產地在路橋市場的貨,咱們還得進,因為透過輪船運貨,太有價格優勢了。」
葉菁問道:「颱風過去了,你村裡生產的鞋子和皮箱,什麼時候能恢復生產?什麼時候能恢復出貨?」
「三天內能恢復生產,一個星期內能恢復出貨。十天之內,咱們就能恢復銷售了。」
「好,照這個速度,能趕上國慶節這個銷售旺季。」
「姐,我明天打電話催一催我二弟。」
葉菁忽的笑起來,「哎,你還沒說,你這村長當得怎麼樣?」
陳揚也笑了,「不怎麼樣。為了災後重建,我捐給村裡兩萬,我二弟捐給村裡一萬。從這個意義上講,我這個副村長當虧了。」
「但名氣有了。」
「呵呵……小名氣,在我們那裡有了點小名氣。」
「不。」
葉菁開啟抽屜,拿出三份報紙,分別是《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和《文匯報》。
都是頭版,都轉載了《浙江日報》關於三號颱風的報道,其中就有關於陳家村抗臺救災的先進事蹟。
最醒目的是對陳揚的採訪報道。
陳揚愣了愣,「我,我真的出名了?」
「傻弟弟,你現在是大名人了。」
陳揚回過神來,驕傲的直了直脖子,「姐,可惜你沒看到電視報道,那才是我真正的風采。」
葉菁咯咯一笑,又從抽屜裡拿出一盒錄影帶,「《浙江電視臺》的,原汁原味,兩個小時零八分鐘,比電視臺播放的多了一倍。」
「姐,你哪搞來的?」
「我有個表弟,在《浙江電視臺》上班,上次我去義烏路過他那裡,我叫他幫我複製了一下。」
陳揚收起報紙和錄影帶,「姐,都歸我了。我拿回去給紅玲看,讓她高興高興。」
葉菁衝著陳揚的背影喊道:「回頭我把電視機和錄影放映機送來。」
為您提供大神溫嶺人的《鄉村之鉅變》最快更新,為了您下次還能檢視到本書的最快更新,請務必儲存好書籤!
第419章 吃定你了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