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對陳揚,對陳生梅,以及二人之間的關係,有著非常深遠的關係。
對陳揚來說是舉手之勞。
而對陳生梅來說,可以提升到光宗耀祖的高度,家裡終於有人端上了鐵飯碗。
協警不是警,協警也是警,也是穿制服的人。
狄國樑也是比較謹慎,他把陳小軍安排在另一個鄉的警備區上班,警長是他的老戰友。
老戰友能管人,狄國樑比較放心。
陳生梅與陳揚也有默契,關於他兒子的事,他不公開說是陳揚的幫忙。
但自此以後,但凡陳揚的事,陳生梅都給予支援,而且往往是不動聲色。
大家也搞不清楚,以前陳生梅對陳揚還是有看法的,不知道現在為什麼處處維護陳揚。
再說災後重建。
上級派來了評估團,評估各村的損失。
主要是評估房屋損失和生產損失,特別是房屋損失。
一個村一天,比較匆忙,但專家畢竟是專家,看一看就能知道。
陳家村的一千多間老屋,都是危房,都需推倒重建。
與此同時,村裡也召開村民大會,經過全體村民投票,決定進行原址重建。
人口多的人家,可以申請增加新建房屋的間數。
經過申請和審批兩個環節,整個陳家村新建房屋的間數,總共約一千兩百間。
其中老屋一千零三十三間,享受國家的災後補助。
縣民政部門也來人宣佈,重建補助一共十萬五千塊,分三年下撥,每年三萬五千塊。
三萬五千塊,平均到一千零三十三間房屋,平均每間只有不到三十四塊,可謂杯水車薪。
幸虧有著先進村的稱號,有陳揚的努力,和童四平的積極爭取,省民政廳另外又給了十萬塊的專項補貼。
十萬加三萬五千,就是十三萬五千塊,平均每間房子的補貼達到了一百三十一塊。
當時的建房成本,每間兩層樓大概為五百到六百,看著還相差甚遠。
大家也都擔憂,憑這一百三十一塊,村民們能不能完成重建。
可只有陳揚,卻顯得胸有成竹。
鄉領導李春陽來村裡檢查重建工作,也表達了同樣的擔憂。
村兩委會議上,李春陽直接說出了自己的擔憂。
李春陽說了,但一時沒人接話。
但大家的目光,卻都有意無意的往陳揚身上瞄。
李春陽只好直接點名,“陳揚,你來說說。”
“領導,我一點都不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