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那一套,陳揚基本上知道,儘管他沒有當過村幹部。
臘月十三鄉里開會。
臘月十四村裡開會。
臘月十五,公佈下撥的救濟數量、全村的救濟戶數、每戶的救濟數量。
臘月十六到臘月十八共三天,向被救濟戶發放救濟。
可今年不行了。
一點救濟都沒有撥下來,拿什麼往下分發。
上面是獎勵了一千塊,可別忘了,村帳上還有個七千多塊的大窟窿呢。
村裡參加會議的人,是支書陳生梅、副支書童小芳、支委蔡小春、支委童老貴,還有村委的代理主任蔡福滿、副主任蔡朝陽、村委蔡國平、村委童宗良。
八個人你看我我看你,坐了老半天,誰也不肯開口說話。
村部會議室的角落裡,還坐著兩個人,會計童玉梅和出納陳冬福。
這是村兩委會議,童陳二人屬於列席會議,只帶耳朵眼睛不帶嘴巴。
終於,陳生梅問會計童玉梅,“玉梅,去年撥下來的救濟是多少?”
童玉梅翻開一個本子,一邊看一邊說,“去年因為有兩個颱風,在咱們縣和咱們縣附近登陸,所以救濟的數量增加了百分之五十。支書,還是前年的資料比較標準。”
“噢,那你說說前年的資料。”
“前年的資料是這樣的。救濟款一千五百塊,糧食八千五百斤。此外還有被子五十條、大衣五十件、布票五十丈……”
“村裡還有多少錢?”
“加上剛拿到的一千塊獎金,一共有一千五百五十六塊三毛七分。”
陳生梅看著大家問道:“怎麼辦?大家都說說,咱們這麼辦?”
大家還是都不吭聲。
其實,大家也都知道,無非只有三個解決辦法。
一個是實話實說,把實情告訴全體村民。也就是有多大能力,就辦多大的事,拿出帳上的一千五百塊,分給那些困難戶。
另一個辦法,就是長痛不如短痛,宣佈從此以後,陳家村沒有救濟了。
當然,對村裡那些特別困難的家庭,村裡還是要幫助的。從村帳上的一千五百多塊,拿出部分資金,象徵性的救濟一下。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把村帳上的一千五百塊拿出來,村幹部們再捐一點,加起來再救濟那些困難戶。
今年的事今年解決,明年的事明年再說。
讓大家沒有想到的是,上面所說的三個辦法,居然是由童老貴說出來的。
兩委會里,以種田為主的成員,是蔡小春和童宗良。
二人對童老貴的第三個主意表示不滿。
蔡小春說,“童老貴,虧你想得出來。幹部捐款,捐多少啊。”
童宗良說,“幹部也不是人人都有鈔票。我就沒錢,我怎麼辦?我借錢捐款嗎?”
童老貴不生氣,他笑眯眯的說,“建議,我這只是一個建議。而且我這個建議,不是我想出來的。”
副支書童小芳問,“童老貴,這建議是誰想出來的?”
“陳揚。”
童宗良不高興了,“他一個普通群眾,不過就有幾個臭錢,他憑啥給咱們出主意。”
童小芳笑著說,“話不能這樣講,宗良大哥,群眾有資格提出建議。”
童老貴補充說,“陳揚說了。村幹部捐錢的話,他也捐,他捐三百塊到五百塊。”
蔡小春說,“不要不要。咱們村裡最沒錢,也不要他的臭錢。”
童老貴笑了,“陳揚他啊,算到有人會說,不要他的臭錢。所以他說,他拿錢直接分給五保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