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可能是吧?”
“這幾天,你一直與她在一起?”
“沒有。”
“真沒有?”
“真沒有。只是在船上這幾天,我去過她的船長室。”
“哼,諒你也不敢跟她胡來。”
陳揚苦笑著說,“姐,能不能放開我的耳朵?你的勁使得太大了。”
葉菁嘻嘻一笑,“下不為例哦。”
陳揚暗暗鬆了口氣。
“說事,說事。揚,這個室內拖鞋怎麼賣?”
陳揚拿出廠方的出貨單,“你先看看,這是廠方的出廠價,每雙八毛。”
葉菁笑笑,把出貨單還給陳揚,“看什麼看。你我之間,我永遠相信你。”
“姐,我建議把咱們的批發價,暫定在每雙一塊兩毛。而零售價,可以定在一塊八到兩塊之間。”
葉菁點了點頭,“就這麼辦。”
陳揚問道:“姐,關於小商品批發,現在是什麼情況?”
葉菁拿過帳本遞給陳揚。
陳揚也不看,“姐,你我之間,用不著細看。”
“那我向老闆彙報一下,一個關鍵的資料。現在的批發價,平均只比咱們的進貨價高百分之十一左右。刨去運費和各項開支,咱們的利潤只剩下百分之六到百分之七左右。”
陳揚思忖著說,“按照經濟學的說法,批發價格的利潤,能有百分之六到百分之七,已經是很了不起了。”
葉菁聽出了陳揚的意思,“揚,你是想繼續做小商品批發生意?”
陳揚反問道:“姐,如果咱們不做了,你不覺得太可惜了嗎?”
葉菁思忖著點了點頭,“倒也是。畢竟還有利潤,只要走貨多,利潤還是不少。”
“姐,我的想法是,小商品批發繼續做,但其他替代產品也要上來,比如說室內拖鞋。等替代產品上來以後,咱們再逐步淘汰原來的小商品。”
“行,反正我聽你的。”
陳揚從挎包裡拿出一張地圖,“姐,知道一個叫義烏的地方嗎?”
葉菁點著頭說,“知道呀。在你們省,一個新興的小商品批發市場。”
陳揚說,“路橋小商品市場,曾經是zj省最大的,也是整個華東地區最大的。但我敢說,三五年內,義烏小商品市場將取代路橋小商品市場,成為全國最大的小商品市場。”
“為什麼,這可能嗎?”
“交通,關鍵還在交通。路橋街沒有鐵路,公路也不行,只有海運。三五天一趟,還不穩定。要是遇上臺風或大風,根本就不能走船,商品根本運不出去。”
“我聽你說過,路橋小商品市場受到的制約太多太多。”
“反觀義烏市場,一條鐵路通南通北,僅憑這個優勢,它就把路橋街遠遠的甩在了後面。而且它還有一個優勢,就是它是後起之秀,更加解放思想。”
葉菁問道:“那為什麼是三五年以後呢?”
陳揚道:“這裡有個產業鏈的問題,也就是供應鏈的問題。路橋小商品市場,是經過長期發展才形成的,它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商品,來自周邊就近地區,因為這樣能降低成本。”
葉菁點了點頭,“我明白了。義烏市場的供應鏈還沒有形成。”
“對。你可以想想,路橋地區生產的產品,放在路橋市場銷售,比放在義烏市場銷售要便宜多少?”
葉菁道:“揚,咱們要想繼續做這個生意,就必須去義烏市場拓展了。”
“我知道,我打算過了年去義烏看看。”
“哎,我在電話裡聽你說,你要去買書畫搞收藏,你是不是打定主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