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但據我所知,幾乎沒有超過一百塊的。大部分都是幾十塊,一部分還身無分文。老範你要知道,出一趟遠門不容易,兩三百塊的本錢,才能掙回一定的利潤。”
“他們可以去信用社貸款嘛。”
陳揚呵呵笑了。
老範看了陳揚一眼,“你笑什麼?”
“呵呵,我說了,你不能生氣。”
“我不生氣。”
“老範,看來你還是不瞭解農村和農民。一般的農民,也就是大部分農民,信用社是不會借錢給他們的。他們的籌錢渠道,只有民間互借。”
老範思考了一會,指著陳揚說,“好小子,你給我上了一課。”
“老範,農村就那樣,窮則思變。你給點陽光,他就能燦爛。”
“小陳你再說說,農村人的融資渠道,具體有哪些?”
陳揚又笑了。
“臭小子,你又笑啥?”
“呵呵……你能說出融資一詞,已經很了不起了。我敢說,你們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這個詞,以及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嚯,表揚我?謝謝啊。”
“農村人的融資渠道,除了積蓄,還有這麼幾種方式。一是變賣口糧或豬雞鴨等,二是向親朋好友借錢,三是民間借貸,四是以聚會的形式籌集。”
老範點點頭,“後兩種方式,需要利息的付出。”
“共同點是利息付出。但也有不同之處,聚會需要尋找至少八人或十人及其以上,這個比較困難。所以既要付出利息,還要付出人情。”
“嗯,倒是民間借貸,既簡單,又直接。”
陳揚頭頭是道:“經濟活動,應該與人情分開,所以民間借貸是最好的形式。當然,民間借貸的雙方,其中也有人情,但畢竟不再重要。我可以這樣說,當民間借貸在農村盛行,農村人的商品經濟意識就不用再教育了。”
老範再次看著陳揚,“最近又讀了不少書吧。”
“五六本,五六本而已。”
老範指了指書架,“我這裡有你喜歡的書嗎?”
“有,馬克思的《資本論》,我好幾次去新華書店,可都沒有買到。”
“好,我這一套《資本論》就送給你了。”
“送給我?”
“對,你帶上《資本論》回家去吧。”
“我,我回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