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附子、茯苓、甘草、蒼朮、厚朴、白芷、月桂、生半夏……”
藥房裡,餘恪看著面前的各種藥材,一一進行辨認。
餘家家傳醫書《草藥千方》的記載中,藥材足有六千三百多種,其中常用的藥材有九百多種。
而藥房裡儲存的藥材不算特別多,但也有六百多種藥材。
餘恪雖然穿越後記憶力非常好,但光是記憶這六百多種藥材的性質、名稱和樣貌,也花費了不少的時間。
而後還要記憶這些藥材如何搭配。
哪些藥材搭配起來能解毒,哪些藥材搭配起來會產生毒性。
哪種藥材藥性猛烈,體虛的人不能吃。
哪種藥材藥性太寒,需要搭配熱性藥材一起熬製。
不得不說,中醫真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
光是這六百多種藥材的藥性藥理,餘恪就背了將近一個月,依然沒能背完。
雖然他記憶力很好,幾乎過目不忘,但學習是件損耗心神的事兒。
每日背誦一個時辰就差不多了,一張一弛才是長久之道。
一天下來,上午讀書練字,下午練習武藝,晚上學習藥理醫術,睡前再練習一個時辰養氣之法。
除開吃飯和睡覺,一天的時間被安排得滿滿當當,十分充實。
餘恪從一旁的架子上拿起一本書,書封上寫著‘神農本草經’五個大字。
這本醫書可以說是華夏文明最古老的草藥學著作,其中記在了三百六十五種藥物的療效。
這本書,可以說是所有中醫入門必學的醫藥典籍,十分通俗易懂。
只涉及藥方,不涉及醫理,沒有什麼玄而又玄的晦澀之處。
餘恪一邊耐心的根據書中的記載跟身前的藥材進行對比,一邊從茶几上拿起一杯清茶,一口氣喝光。
學了將近大半個月,面前這六百三十二種藥材,已經記憶住了五百八十種,記憶的內容包括藥材的模樣、藥性、名稱和味道。
剩下五十二種藥材的藥性藥理,最多兩天便能全部記完。
身為一箇中醫,當然要知道每一種藥材的味道是怎麼樣的。
畢竟有些草藥外觀上看起來幾乎一模一樣,只能透過味道的不同來區分。
得益於過目不忘的大腦,餘恪學習醫術的速度很快。
尋常人想要完全記住這六百多種藥材,並且做到沒有錯漏,至少需要四五個月。
……
臘月初一,寒風吹拂,天降大雪。津門在一夜之間裹上了一層白衣。
餘恪倚在門邊,平靜望著天空中紛紛揚揚飄落的鵝毛大雪。
剛剛隔壁的霍元甲在牆頭探出個腦袋,邀請餘恪一起去堆雪人,餘恪沒答應。
屋外行人步伐匆匆,神色麻木,多是討生活的貧苦人。
幾個枯瘦如柴、衣不蔽體的乞丐,挨家挨戶乞討吃食,但幾乎沒有誰家肯施捨一二。
這年頭,大多數老百姓自己都吃不飽飯,哪來的餘糧救濟乞丐。
更何況人善被人欺,你施捨了一次兩次,對方感謝你的恩德。
但施捨多了,對方就會覺得理所當然。
甚至哪天你不施捨了,對方還要記恨你。
無關道德,這是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