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一盒起碼能有四五十個!”
是的,這兩個漆盒很大!
目測下,長寬差不多得有30厘米*1520厘米左右!
而盒子內的金餅,是斜著疊放在一起的,每個金餅的直徑,差不多得有個四五厘米!
形狀就是一個圓圓的餅,像是沒有孔的五銖錢。
一個金餅,大概能有小孩子拳頭,或者成人掌心那麼大!
不過厚度看起來不厚,也就不到一厘米吧。
可是,金這玩意出了名的密度大啊!
小小一塊金子,就能夠很重了!
以陳翰那對金子的顯淺瞭解,他估計這樣一塊金餅,得有個二百多克重!
等等!
二百多克?
據《漢書·律曆志》記載,秦漢時期度量衡制度是:銖、兩、斤、鈞、石。
1石=4鈞,1鈞=30斤,1斤=16兩,1兩=24銖。
而從出土的大量西漢五銖錢上,已經可以確定,西漢一兩應該是15.43克或15.625克!
而一斤,則為247克到250克左右!
而在西漢,金子的衡量標準,一直以來都不是以著、兩、斤來算的,而是一個獨屬於金子的單位“金”!
翻遍漢書,可以看到,在漢代的文獻上,提到金子時,大多都是以“金”為單位。
比如一金、百金、千金,並且這些數字大多出現在皇帝賞賜給有功之人的時候。
但是,西漢的“一金”到底是多少,有多重?
這在史學界一直都是一個富有爭議性的問題!
也有人認為,這裡的“金”其實就通“斤”,所謂的賜多少多少金,就是給多少多少斤黃金的意思。
但是呢,這個論調一直都缺乏證據!
漢代的“制式黃金”,一直都沒有出土過。
出土的黃金大多都是金銀器,而非制式的黃金!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
這些躺在漆盒裡的金餅,看起來樣式都是一樣的,大小一樣,直徑一樣,重量似乎也一樣!
顯然,這就是一種西漢的制式黃金!
那麼,困擾史學家許久的“一金”到底是個什麼計算單位。
似乎,可以找到答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