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人的歷史記載,其準確性和真實性,冠絕全球!
這一點,自然是無需質疑的。
當看到銅漏壺後,陳翰也不免再次對古人“著史”的嚴謹性。
兩千多年前的一個報時裝置,都被準確的紀錄到了歷史之中,以便兩千多年後的後人,以窺見當時華夏人的生活。
“時間”這玩意,看起來好像不是什麼很重要的事情。
特別是對於現代人來說,手機上、電腦上、鐘錶等等載體上都有時間顯示。
似乎好像知道現在是幾點幾分,不是一件多難的事情。
但是,實際上能不能知道“時間”,卻是一個文明是否先進,最重要的一件事。
說起來會讓人感覺很割裂。
別看現代社會好像科學家都已經能精確到萬分之一秒的時間刻度了。
但是,在地球上,還有很多地方,連時間都無法把握。
不管是非洲上的一些土著部落,還是中美洲熱帶雨林裡的一些土著。
還處於刀耕火種時代的他們,最多隻能大概掌握住現在是上午、下午、中午,還是夜晚。
具體到幾點,只能靠太陽的位置,做一個模湖的估計。
這也是讓這些土著們,只能侷限於原始的石器時代,數千年都沒辦法發展出先進文明的原因。
因為他們沒有發明出來計時裝置,那就沒辦法知道時間,沒辦法發展出規律的歷法。
沒有曆法,那就不能形成穩定的耕種社會,或者畜牧社會,就只能夠靠天吃飯,靠遊獵為生。
那社會不穩定下來的話,那就沒辦法富足起來,從而發展社會的制度、經濟、文化……
現在林立在地球的現代國家,追朔到公元前,全都是靠著掌握了時間和曆法,才發展到現在這個狀態的。
西方人,是源於三千年前古希臘把晝夜各分為12時,並且劃分一年四季。
之後這種計時方法和原始曆法,被傳播到歐洲後,一直使用到了十四世紀。
而華夏,那就更早了。
目前發現的一些新石器時代遺址,就有“觀天”作用的遺址出現,並發現了很原始的日晷裝置。
原理其實就是“立竿見影”,靠著太陽的影子,來確定此時的時間。
傳說中,黃帝打敗蚩尤後統一天下後,便命人制定了曆法,被稱為黃帝歷。
之後的夏朝,就有了第一部專業指導農業的歷法出現,也就是最早的夏曆。
夏曆之後,還有《殷歷》、《周曆》、《魯歷》、《顓頊歷》,被合稱為古六歷!
其中距今最早的,並且還有具體曆法內容記載的,便是《顓頊歷》,這是秦始皇一統六國後使用的歷法。
不過《顓頊歷》並不是秦始皇時期制定的,相傳在週末就已經制定出來了,只是後來秦始皇一統六國後,又統一了六國曆法,規定全國都要用《顓頊歷》!
但是《顓頊歷》制定的時候,黃河都還在跑大象呢!
到了漢武帝的時候,漢武帝深感《顓頊歷》已經不符合時代了,曆法已經不準確了。
於是就再次修訂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