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勝的夫人,中山王后就是竇氏。
而在她的墓中發現的這盞長信宮燈,在燈上刻有“長信”二字,所以才命名為長信宮燈。
而長信宮,乃是太后長居的宮殿,顯然這盞宮燈是竇太后賜給中山王夫人的。
可見,在西漢中期的時候,也就劉氏皇族,才能用上這麼高階的高科技燈具了。
聽聞這海昏侯墓出土了一盞堪比長信宮燈的高階燈具,陳翰立馬加快了腳步,湊過去墊腳看了起來。
只見,一位江西所的考古工作者,手上正捧著個形似大雁的青銅燈具,這個大雁的嘴裡,還叼了一隻魚。
整個燈的造型非常精美,且栩栩如生,如同真的是一隻大雁捕魚時的樣子!
不過,湊近細看可以發現,這魚和大雁的身體都是空心的。
“這個魚,便是起燈罩的效果!”
拿著這盞燈細細檢查的學者笑容滿滿的說道:“我猜測,點燃燈油或白蠟後產生的油煙被燈罩擋住,不會亂飛.只能向上進人雁和魚的體內。”
“而當時的人,應該是在雁腹中注入了一些清水。”
“這些燃燒時出現的煙霧,在被燈罩擋住後,進入到了空心的雁腹部,便會溶於水中!”
“這樣,自然就可以防止煙霧蔓延,影響空氣了!”
“此外,這盞雁魚燈的四個部分,均可以自由拆裝,以便擦拭和清理煙塵。”
“都說中華民族自古勤勞智慧,看看這盞雁魚燈,的確會讓我們對先人的智慧,產生由衷的敬意啊!”
聽聞他的話語,陳翰認同的不斷點頭。
實際上,華夏人在古代,絕對是科技發展走在地球文明前頭的文明!
這種導煙管的設計,是漢代青銅燈具在功能革新方面的一大創舉!
是華夏人公元前就做出的先進發明。
而西方人的油燈,直到15世紀才由義大利的達·芬奇發明出鐵皮導煙燈罩。
沒錯,就是大家認識的那個達芬奇。
他不僅僅只是一位出色的畫家,更是一位聰明的大發明家!
只是,在達芬奇之前,足足17個世紀裡,沒有任何一個西方人,能夠想到這種高明的燈具!
而在華夏,公元前的西漢就已經出現了這種技術!
可以看得出來,華夏古人的聰慧程度,絕對是冠絕全球的!
其實華夏文明早期是充滿了創造力和想象力的。
不管是算術方法、天文地理、科技……
華夏一直都領先於全球,17世紀之前的西方發明,追朔起來,華夏這邊出現的絕對都更加早!
不只是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印刷術這四大發明。
還包括類似長信宮燈這種別出心裁的小設計。
以及一些方便人類文明進步的東西。
比如能讓糧食增產的水車。
比如到了20世紀,還能夠幫科學家計算原子彈方程的算盤!
華夏民族,從來都不缺少創造力。
只是,在宋明儒學的壓迫下,華夏人的聰慧,被四書五經創造的八股文給禁錮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