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著腰,行走在海昏侯墓的迴廊過道內,陳翰稍微有些不太適應。
海昏侯墓的過道,也並不高,實際高度也就在一米八多一點點。
由於還沒清理過道,所以過道上的頂蓋木板也還沒揭開。
為了不碰到頭,陳翰只好稍微彎著腰在過道內行走。
海昏侯墓的實際佔地面積,差不多有四百多平方米。
如果這是一套房子的話,那面積都快趕得上一套大平層了。
這個規模,在西漢列侯級別的墓裡,那肯定是首屈一指的。
所以過道也建造的相對寬闊一些。
過道過道,既然是給“靈魂”通行的,那自然不會擺放什麼東西。
不過因為以前長期進水的原因,過道上充滿了鄱陽湖底沉澱的淤泥,踩在腳上一腳深,一腳淺的。
陳翰之所以要走過道,是因為他要去西側室一趟,那邊的竹簡和木牘清理工作已經接近尾聲了。
基本上大部分竹簡和木牘都被整理提取了出來。
陳翰這是代表社科院考古所,去看下有沒有新發現的。
不過,還沒走到西側室呢,在西迴廊內,陳翰就發現了一件特別的東西。
在西迴廊靠近牆壁的一角,有一樣半陷入淤泥內的橢圓形物體,引發了陳翰的注意力。
秉承著一個考古工作者的專業性,陳翰連忙停下腳步,伸手輕輕的將這個橢圓形物體,從溼瀾的淤泥中拔了出來。
拔到一半時,他就已經觀察出來,這是個什麼東西了。
是一枚銅鏡!
銅鏡,這是漢代出土的物品中,除去青銅禮器之外,保有量最大的文物。
西漢人熱愛銅鏡的風氣,是從上到下都一致的。
哪怕是一個從殉的奴僕,在殉葬時,都會有一面銅鏡做陪葬。
可見,銅鏡在西漢喪葬文化中的重要性。
而這面銅鏡,並沒有出現在墓主人的主槨室中,反而是散亂的丟在了西迴廊的地面上。
這不禁讓人感到有些奇怪。
難道在西迴廊上,有一個殉葬的人殉?
陳翰跺了跺腳。
腳底下的淤泥並不深啊,似乎也不能夠埋住一個棺材或者屍骨而不被發現吧。
西迴廊來來回回也有不少考古工作者經過了。
如果真有個人殉屍體的話,早就應該發現了吧?
還是全腐爛了?只剩下一點點零碎殘骨了?
還未等陳翰心中的疑惑解答呢,當他捧起這枚銅鏡,看到背後的幾個銘文後,內心的疑惑立馬就消散了。
因為他看到了“絜(潔)清白”的字樣。
顯然,這是一枚西漢中後期十分常見的“清白鏡”!
而“清白鏡”的用處,顯然不是給人殉陪葬的。
這種鏡子,之前在發掘鳳凰山漢墓群的時候就有出土過。
這一般是妻子送給早逝丈夫的鏡子,寄託自己對夫君的哀悼之意。
還不止呢。
這個銅鏡非常的精美,不但做工精美,並且內外圈是都帶有銘文的。
由於銅鏡上的淤泥過多,所以完整的銘文,並不能第一時間就全部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