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末年,漢平帝給王莽加九錫。
東漢末年,漢獻帝賜予曹操九錫。
所謂的「九錫」,其實就是天子等級的車馬、衣服、樂器、朱戶、納陛、虎賁、弓矢、斧鉞、秬鬯。
這每一種物品的背後都代表一種特
權。
「斧鉞」,就是象徵著軍權,權力。
一直到南北朝,乃至唐朝的時候,「加九錫」都是一種很高規格的君王賞賜。
但是,因為王莽開的好頭,基本上「加九錫」的人,十有八九都是亂臣賊子,和「篡位」掛鉤,不是在稱帝,就是在稱帝的路上。
所以到了李淵最後一個享受了「加九錫」待遇後,「九錫」基本上就爛了,屬於是迎風臭三里。
任何一個權臣都不敢再要「加九錫」了,不然這不就是明擺著告訴別人我要篡位了。
所以唐代之後,斧鉞基本上就消失於大眾或者說史書的視線當中了。
但是實際上後代天子,在進行一些隆重的祭祀時,還是會用到斧鉞的,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禮制,祖宗之法很難改。
而追根溯底,鉞最早就是出現於華夏的東南地區,也是良渚第一個將其作為禮器。
當然,並不是說史前時代除了東南地區,其他地區就不用斧子了。
說白了,鉞這玩意長得和斧子差不多,用法和斧子也差不多。
實際上全球各地的新石器時期,都有出土石斧這種東西。
但是,這就是我們中華文明的「文字魅力」了。
單純用來當做工具的,被頻繁使用的,只能叫做斧,這是普通百姓伐樹砍人用的。
帶有特別含義,不只是當做工具,同時還有象徵意義的斧子,就被叫做鉞了。
兩者的區別,一是材質上的區別,二就是看磨損度。
一個被高強度使用,充滿了磨損痕跡的斧頭,那絕對不會是鉞,只是工具斧。
只有沒有磨損痕跡,或者說磨損痕跡很少,並且做工精良特別的斧頭,才是鉞。
比如反山12號墓的這個玉鉞王,完全沒有使用過的痕跡,顯然就是專門用來當象徵的物品。
這就和銅鼎和陶鼎之間的區別一樣。
陶鼎是平民用的東西,隨處可見,平民甚至奴隸陪葬坑裡都能夠出土,只是一件沒有絲毫特別意義的實用器。
而銅鼎,材質一換,做工一精美起來,立馬意義就不一樣了,成為了只有諸侯和卿大夫才可以使用的專屬用器,既兼顧實用性,同時也帶有禮器性質。
家庭情況比較拮据的貴族,可能鑄造了銅鼎之後,平常也日用,死後就當做陪葬禮器。
而家庭情況比較良好,簡單的說就是礦多的土豪,比較注重這方面,平常日常用一套鼎簋,等死了之後,會專門鑄造一套全新的,未使用過的銅簋陪葬。
所以在東西周考古中,經常會出現有的墓裡出土的禮器是全新的,有的墓裡出土的禮器卻是器低漆黑,明顯使用過。
內裡並沒有啥深層次的含義,單純就是墓主人有的有錢,有的窮了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