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墓,都已經被清理乾淨了。
墓中隨葬品豐富,有玉器、陶器、漆器等1050餘件(組。
石器組合,瑤山遺址出土的石器種類有鉞、帶蓋柱形器、束腰石飾和柱形器。
玉器種類包括冠形器、帶蓋柱形器、三叉形器、成組錐形器、鉞、琮、璜、圓牌、鐲形器、牌飾、帶鉤、紡輪、鳥等,但是其中小型管、珠、錐形器等成組的飾件佔很大比例。
陶器組合,在瑤山的12座墓都有陶器出土。
整個墓地共出土陶器55件。
其中,夾砂陶鼎13件。
從出土物數量,就可以看的出來,埋在瑤山的都是很高階的墓葬,陶器這種平民使用的器物較少,玉器最多,而且還有高階的冠形器。
之前就說過了,冠形器在良渚,一般是掌握神權或者王權的大貴族才能佩戴使用的。
最起碼也得是個大祭司級別的人。
三叉形器、成組錐形器,更是和冠形器配套的冠冕,很有印第安人風格。
只是印第安人是在頭上插羽毛,而良渚人是用高階的玉做的玉錐。
從這墓葬規格,以及葬在瑤山祭壇的貴族身份,可以判斷的出來,良渚社會雖然王權、軍權和神權並重但仍以神權為主。
屬於「神權高於一切」的統治模式。
無所節制地將社會財富大量揮霍於非生產性的宗教祭祀設施的建設和活動上,掏空了社會機體正常運轉和持續發展的基礎,使社會失去了進一步發展的動力。
同時掌握神權的巫師,不是靠自己的軍事才能和行政才能管理國家,而是靠向神致祭、同神對話秉承神的意志和個人想象來實現領導。
這算是推翻了之前學術界廣泛認為的,華夏早期文明重王權和軍權而排斥神權的印象。
良渚整合過的薩滿宗教傳統的傳播力尤其引人注目。
良渚最重要的玉器琮和璧在各地廣泛流行,源自良渚宗教的獠牙神面、龍形動物、神鳥和代表昆蟲蛻變和羽化法力的蟬的形象在龍山文化、後石家河文化、陶寺文化和石峁文化中以不同的方式被突出表現,玉器成為這些文化表達權力和等級的重要載體。
這些現象讓人聯想起中美洲地區在特奧提瓦坎文明衰落後,瑪雅文明各城邦對這一聖地的爭相模仿;以及瑪雅文明衰落後新的羽蛇神信仰的廣泛流行。
這些薩滿式宗教元素其實也被華夏後來的文化繼承,並一直沿襲到商代晚期。
華夏文明實際上和世界範圍內的其他原生文明都一樣重視宗教神權,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不信「神」,只信祖宗的說法。
當然,良渚文化的影響應該不僅限於宗教傳統,石峁遺址和龍山文化堯王城遺址同樣具有兩重城牆環護高臺的都邑佈局,堯王城遺址發現與良渚類似的底部鋪墊石塊的築城技術。
這些都是明顯受到良渚文化影響才會出現的技術和佈局。
說一句良渚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良渚早期國家的出現是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重要實證,是「最初的華夏」,絲毫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