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且尺寸也很像!
而且在這個玉冠狀器上,兩側下角被斜切,扁凸榫,上有兩個小的對鑽孔。
這兩個對鑽孔,似乎剛好可以用來固定。
&n1號墓的墓主人,就是頭戴玉冠下葬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件由玉三叉形器及玉管組成的“套裝”,也十分特別。
因為,以前在良渚出土過類似的器物。
並且也被認為是“冠”的一種!
1987年,在餘杭縣安溪鄉下溪灣村瑤山的一處考古現場,經專家考證,這片墓地是新時期時代良渚文明中晚期的祭祀場所。
也就是著名的良渚瑤山遺址。
瑤山有內外三層的祭壇,其中包括20多個墓葬都集中在祭壇南半部。這些墓葬又被區分為南部的男性墓葬和北部的女性墓葬。
之前說了,瑤山這邊的墓葬,現在推測應該是良渚古城早期的一批貴族,是良渚古城的奠基者。
而在在男性墓葬區中,都發現了玉鉞、三叉形玉器、錐形玉器等女性墓區沒有的特殊隨葬品。
&n10的墓葬中,共發掘出了559件玉器之多,是其中最大的墓葬,應該是當時高階神職人員的墓葬區。
是的,良渚也是一個神權文化很濃郁的國家。
這很正常,在五千年前那個愚昧的時代,任何一個部落、方國,必然都是很崇尚神靈和祖先崇拜的,有成體系的神學文化。
而玉三叉形器,就是出自這位高階神職人員的墓中。
三叉形玉器,白色,有紅褐色斑,形如“山”字,底部圓弧,上部鋸切出平齊的三豎叉,中叉上有上下貫通的小孔,可供穿系。
一般猜測三叉形玉器和同時出土的玉管或者玉錐搭配使用。
三叉形玉器正面凋琢獸面,眼、鼻、口均浮凋出輪廓,再以陰線刻出重圈眼睛、鼻孔及獠牙等細部。
三叉上各刻羽狀紋,象徵神冠。三叉形器出土時均置於死者頭部,似為一種冠飾。
而且只有男性墓葬中出土了三叉形玉器和錐形玉器。
可以判斷,三叉形玉器應該是當時高階貴族男性專屬的身份標識。
也就是說,在良渚古國,高階的男性貴族,都是需要戴這種獨特“玉冠”的。
這是一種類似於後世冕冠一樣特殊的,象徵權利的冠飾!
實際上,古漢字中的“王”字,最下面的一橫在金文中往往變形為弧線型。
而“皇”字也一樣,在金文上的各種字形,皇字頂部的三條、四條、多條的豎線。
而且“皇”的本義就是冠冕的意思。
金文裡上面的豎線其實就是插嵌五彩羽毛的冠飾,下部為冠架。
古代文獻曾記載說遠古時有虞氏部落首領就是戴著彩羽的冠冕舉行隆重祭典的。
後來,這種有精美玉構件和彩羽合制而成的冠冕被稱為“皇”,有富麗堂皇之意。
巧合的是,與三叉形玉器配套出土的玉管或者玉錐,如果插到三叉形玉器上,恰恰好就是一根根豎著的冠飾!
所以,這種三叉形玉器,或許就是良渚古國的統治階級,甚至是“王”或者“大祭司”才可以使用的特別禮器!
&n1號墓裡埋著的這位男性,或許是良渚古國某個時期的一位“王”,或者是一位掌管了祭祀的大祭司!
身份,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