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包括夏王朝在內的“華夏六器”禮制源出良渚文化。
良渚古城反山王陵墓葬、瑤山墓葬均見後世周禮的“六器”。
而且恰恰是蒼璧、黃琮、白琥、青圭、赤章、玄璜六色的六器,無論顏色還是形制均完全吻合後世的《周禮》記載。
周人沒見過距今他們年代之前近3000年前的良渚古城,他們的典籍記載以及實際祭祀的的玉六器,無論顏色還是器型都和良渚古城出土的玉六器完全一致,這說明什麼?
只能說明華夏六器禮制是良渚發明並傳承於包括周之內的後世所有王朝。
第三,包括夏朝在內的後世華夏衣冠文化源出良渚。
良渚貴族穿絲綢衣服,佩戴玉器。古籍稱玉帛。
《左傳·哀公七年》: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夏朝即以“執玉、帛”為執“六瑞”以示等級。
《尚書序》也有“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解萬國以玉、帛為貢,”屬國表示臣服的記載。
良渚貴族戴高冠,出土的良渚神人像,個個都是高冠,這種穿戴樣式是華夏衣冠禮的最早源頭。
良渚還發現了最早的係扣絲綢袍服的玉帶鉤。
玉帶鉤是華夏衣冠禮的標記性飾物,一直沿用到明和清。
良渚文明又一特色是玉梳背。
玉梳背用途為插在良渚貴族腦後的髮髻上,為鳥的造形,延至於後世走向民間,為歷代王朝華夏男女梳理髮髻專用之物。
時至今日梳子造型依然如此。
良渚的衣冠文化被夏以後的所有王朝所繼承,《淮南子·齊俗訓》:“三苗髽首,羌人括領,中國冠笄”,說明華夏族人要身著袍服高冠,有別於羌人和苗人。
而良渚文化便是能找到的,最早的袍服高冠的先民。
湖州錢山漾還發現了最早的葛布。
&n2出土的2件玉紡輪,餘杭缽衣山遺址m2出土的1件玉紡輪,江蘇吳縣張陵山東山m1出土的1件玉紡輪。
&n11出土的1套玉紡輪和反山m23出土的1套織機部件的玉端飾。
以及江蘇吳江梅堰袁家埭遺址出土的1件腹部刻有5條蠶紋的陶壺。
江蘇吳縣張陵山遺址出土的玉蠶蛾,更是良渚文化出現養蠶、大規模絲織的旁有力證據。
可以確定,良渚文化開創的華夏衣冠文化一直傳承於後世所有王朝。
而這些夏商周都有的文化,幾乎可以確定是傳自良渚,或者說是被良渚所影響的。
可是,良渚滅亡的時間,與夏開創的時間,中間有兩百年的斷層。
這麼說吧,在現代似乎兩百年不算什麼。
但是在那個文明方興未艾,文字尚不成熟的年代,200年已經足夠讓人忘記很多事情了。
只有良渚倖存的後裔口口相傳,並且有一部分遺民繼續傳承下去,才能夠讓良渚的文化沒有斷層。
而這部分遺民,要影響後世的夏商周文化,唯一的可能也就是成為夏文化的高層了。
這也是為什麼陳翰會猜測,大禹是來自良渚的後裔!
這才能解釋,為什麼夏之後的中原王朝,與良渚有那麼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