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談這文化層有沒有分對。
至少能分得出來,就已經很牛逼了。
讓陳翰和鄧芯兩人來,拿著手鏟都只會束手無策,根本沒辦法去劃線。
“行了,文化層就先這麼分吧,工地上還有啥其他困難不?”謝達飛頗有些自得的嘿嘿一笑。
鄧芯連忙拉著他,上了探方,往旁邊一片堆積了很多陶器殘片的地方走。
“哥,再幫我看看,這些陶片是不是同一個器物,我一干植物考古的,對陶器也不太懂啊。”
陳翰連忙跟在後頭。
幫助年輕考古人們,解決工地上的各種疑難雜症,本就是謝達飛的主要工作之一。
搬著幾個小馬紮,坐在一堆剛挖出來,還帶著泥土的陶片面前,謝達飛隨意撥弄著這些陶片。
“哎,垃圾分類,從古蜀人做起啊。”
“小鄧你之前說,你負責的這幾個探方可能是古蜀人的垃圾場,我覺得這個猜測沒準是對的。”
“用碎了,壞了的陶器,估計在三星堆一期、二期的時候,都是集中丟在這裡的。”
只是一掃而過,謝達飛就看得出來,這些陶片明顯不是屬於一個陶器的,而是多個陶器的殘片。
這點陳翰也很專業,他大致辨認一下,就能看出有罐、甕、盆的殘片。
而且都不是完全的,互相之間似乎沒辦法組成一個完整的陶器。
也許是碎片還沒完全清理出來,也有可能本來埋在這的就是一堆不完全的碎片。
也難怪鄧芯之前吐槽,感覺自己就是在挖垃圾場。
只是這些東西在古蜀人生活的時代,是垃圾,在現在卻是珍貴的文化遺物了。
整理了一番這些陶片後,謝達飛滿意的說道:“這個方差不多也可以結方了,你把圖和資料都採完,就可以讓工人們都回填了。”
挖探方這門活,並不是真的無止境的一直往下挖。
一般是一個文化層清理完,就可以繪圖採集資料結方了,來年發掘季的時候可以再重新挖另一個探方。
講究的就是一個覆蓋性發掘,一年挖他幾十平方米,早晚能把所有三星堆遺址區域的同時期文化層都挖完,弄清楚三星堆文化的來源和構成。
當然,鄧芯的工地也不止這麼一個探方。
而且每個探方的深度也不一樣。
揹著手,謝達飛繼續帶著兩人在工地上轉悠。
很快,一個深度較淺的探方,引起了他的注意力。
這個探方的深度,不過才二三十厘米。
但是在方低的土層上,卻有數個用手鏟劃出來的長條形遺址。
“你接下來可以重點挖這個坑啊!”
站在坑前,謝達飛驚訝的說道:“這是船棺葬啊!”
“不過木頭已經完全朽壞了,和泥土都融合成一起了,只留下這麼一個個長條形的痕跡了。”
鄧芯認同的點點頭。
所謂船棺葬,顧名思義,就是用一些比較粗的木頭,中間挖出個長條形的空缺,當做“船”來埋葬去世的人。
這是一種華夏南方古代部落的葬俗。
因以船形棺為葬具,故名船棺葬。
這種葬俗分露天葬和土葬兩種,曾流行於商周至西漢年間。
顯然,月亮灣這邊發現的是土葬的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