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灣,是三星堆遺址最初的發現地,1929年,農民燕道誠在此處首次意外發現了三星堆文物。
一鋤頭下去,就開啟了長達一百年之久的三星堆大發掘時代。
昔人已去,故土猶存。
近一百年的時光過去了,月亮灣還是那個月亮灣。
每年發掘季的時候,依舊會有成片的農田,被徵做考古發掘現場,進行田野考古。
當謝達飛帶著陳翰來到「考古重地,閒人免進」的月亮灣工地時,看到的就是一片大爺大媽忙碌的景象。
說是工地。
實際上就是在一片一望無際的農田上,用鐵絲隔離出來的一片區域。
和外面農田鬱鬱蔥蔥的樣子不同。
被鐵絲包圍著的這片考古工地上,地面上一點綠色都不見,只有土黃色的泥土,以及一個個四四方方的探方。
這些探方,都是今年發掘季新開的探方,等到冬天之前,不管挖掘的怎麼樣,都要重新回填回去。
這些被編好號的十多個探方里,一共只有一位負責人,是考古專業出身的。
其他都是當地招募的大爺大媽,幫忙進行探方的發掘工作。
甚至其中不少大爺大媽,年輕的時候都是參加過1986年的三星堆大發掘工作呢,「資歷」比這位二十多歲的工地負責人都還高。
這位負責人,是隻負責專業的內容,比如劃線啊、繪圖啊、測方啊,刮面啊之類的事情。
真動手挖土方,還是需要這些工人的幫忙。
沒辦法,現在華夏的考古力量真的不夠用。
不是人才培養的不足,而是華夏需要考古人的地方太多了。
上下五千年文明不是開玩笑的。
每年全國各地同期都有數千考古工作人員在到處挖土呢!
負責月亮灣這塊工地的鄧芯,今年就才26歲,是第一次做發掘現場的負責人。
「來來來,先把這些陶片都清理出來!」
一進工地,陳翰就聽到了一個稍微有些粗的女聲,在嘹亮的招呼著工人們對一個探方內發現的散落陶片進行提取工作。
站在陳翰旁邊的謝達飛,笑著說道:「這個工地的負責人是鄧芯,今年剛從四川大學植物考古系畢業。」
「是個女博士。」
「這是她第一次做發掘負責人,雖然只是負責一塊田野考古的工地,不過對她來說任務已經很重了。」
「而且她是學植物考古的,所以對田野考古方面的工作,有些不那麼擅長。」
「這不,探方的文化層,她就有些分辨不清楚,所以才請我來幫幫忙。」
謝達飛對三星堆田野考古方面,就相當於是定海神針。
屬於是哪裡有問題,他就趕到哪裡解決問題。
今天就是來幫忙解決問題的。
謝達飛帶著陳翰,就來到了一個編號4481的探方旁邊。
那位女博士鄧芯,就在探方里,正拿著個手鏟,和一塊好像石器一樣的東西「搏鬥」。
陳翰認真打量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