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因為棺柩坍塌了的原因,塌下來的棺蓋板,壓在了青銅盒上,久而久之的,這個青銅盒就深潛在了棺蓋板上。
隨著考古人員的開棺,這個青銅盒也跟著棺蓋板一起離開了棺內。
頭箱內的青銅盒。
這個關鍵詞,很難不讓人聯想到,裡頭放著的是不是墓主人的海昏侯印或者昌邑王印?
畢竟一般鄭重放在頭箱內的東西,大機率就是墓主人最重要的物品。
南越王墓裡,那枚南越武帝印,就是發現於頭箱之中!
就是這枚青銅盒子,哪怕是用青銅做的,在被棺蓋板壓了上千年後,也損壞的很嚴重了。
而且深插進棺蓋板內,也不好取出。
這種活,陳翰自認為是幹不了的。
事實上在場的所有考古人員裡,也只有孔建文和李教授,有信心能將其完好提取下來。
就連江西所的溫所長,都沒這個水平。
從事了三十多年考古工作的孔建文,親自上陣,開始小心翼翼的剝離青銅盒。
一邊剝離,他一邊還不忘對著學生們教學道:“我們華夏不同時期的墓葬,裡面的棺內遺存,他這個埋葬的情況,可能分別都有差異。”
“可以說是沒有一個固定的格式,也沒有什麼固定的套路。”
“所以,在提取文物的時候,發掘狀態也是形式多樣的,並不能照本宣科,想要從書本里找到完全可以臨摹的發掘方案是不可能的。”
“面對這些複雜多變的發掘狀況,我們做考古的,能做的就是利用自己的經驗,針對性的想辦法去克服。”
“像這個文物,提取時既不能傷了青銅盒,又不能有損棺木,就是一次極其複雜的狀況。”
“我們只能用竹條,一點一點的插入青銅盒與棺木的縫隙之中,以毫米為單位輕輕的挪動,借用摩擦力,將文物與棺木之間摩擦出一個空隙來。”
“說起來,其實和醫生做外科手術也差不多了,就是講究一個骨肉分離的同時,不傷害骨頭,也不破壞肌肉組織。”
“這是一個需要耐心,要磨性子的活!”
孔建文說的很認真,陳翰他們也聽的很認真。
但是陳翰完全沒想到,孔建文口中的“磨性子”,居然要磨這麼久!
整整用了四天的時間,這枚青銅盒,才被磨了下來。
真的是以毫米為單位,用竹條一點一點給磨下來的!
陳翰這才第一次,清晰的感覺到了,考古真的是一件很需要耐心,且很耗時的一件事。
不過,不管怎麼說,盒子終於取出來了。
用青銅打造的盒子,顯然是不簡單的。
兩千多年前,劉賀到底是用它裝什麼的?
金印到底會不會在這個盒子裡面?
金屬打造的盒身,木頭做的蓋子,蓋子上貼有金箔,這裡面到底會裝了什麼?
送入後方實驗室後,孔建文迫不及待的,就拿著小鑷子,準備開盲盒了。
陳翰等人,全都圍在他的身後,緊張又期待的看著他的動作。
開盲盒什麼的,最刺激了!
同樣是動作輕巧又緩慢,一點一點的剝離下木碎後,蓋子才終於被掀開。
破碎的玉片,映入了所有人的眼簾。
“不是金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