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提取一小塊,進行科研還是沒問題的。
在孔建文的指導下,陳翰從琉璃玉席的頭部,提取了一塊已經被壓碎了的琉璃玉片。
這塊琉璃玉片被壓碎成了兩半。
從其中拿出一半後,陳翰就跟著孔建文,來到了考古基地三樓的一間特殊實驗室。
在實驗室內,來自首都科技大學的副教授,知名冶金考古領域專家管少凡先生,早就已經在此等候多時。
在陳翰與孔建文送上這塊琉璃玉片的時候,管少凡的表情是驚喜的。
因為這塊樣品,真的很漂亮。
被清理乾淨的樣品晶瑩剔透,非常好看,看起來很像是玉片。
「如果你們不說,一打眼,我還以為這是一塊玉片呢!」
管少凡一邊笑著誇讚著這公元前的琉璃製作工藝,一邊將這塊樣品,置於行動式顯微鏡下。
果然。
樣品在顯微鏡下呈現出來的超微形態,顯現出的並不是玉的特質。
為了確定到底這是一塊什麼成分的琉璃片。
很快,管少凡就用電子探針檢測儀,再進行了一次測試。
用到電子探針,那樣品的具體成分,就一目瞭然了。
這塊琉璃片的鉛鋇成分非常高。
鉛和鋇,就是組成這塊琉璃片的主要成分。
這顯然很符合,華夏古代比較常見的,具有華夏文化和科學特色的鉛鋇玻璃體系!
也就是,琉璃!
琉璃和玻璃雖然看著像。
但是實際上兩者的成分是不同的。
琉璃中含有析晶,而有析晶之後,就會導致其透明性,不如玻璃好。
但是這並非是一件壞事。
因為琉璃裡含有的晶體很多,那就能呈現出很多豔麗好看的顏色。
較為常見的就是綠色、青色、紅色的琉璃。
這是玻璃所無法做到的。
玻璃主要是透明度,就算是有色玻璃,也依舊是透明的,只是在透明的情況下,再增加一些顏色而已。
常見的比如啤酒常用的那種大綠棒子。
雖然是綠色的,但是實際上也還是透明的,能夠透過瓶身看到後面的景象。
但是琉璃不同。
琉璃瓦,肉眼看的話,是不透明的。
但是琉璃卻能夠透光,雖然透光性沒有玻璃那麼好,但是也很不錯了。
在1415世紀的時候,很多西方的教堂,實際上就用了華夏人的鉛鋇玻璃,也就是琉璃,拿來打造教堂的窗戶。
這樣從外面看不到教堂裡的情況,但是光卻能夠穿過琉璃照進來。
這很有神學的感覺。
畢竟西方人的傳說裡,光輝,光芒和神多少沾點。
而不透明卻可以透光的琉璃,能夠放大「光」的神奇,自然也受到神學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