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建文一聲吼,在場的所有人都搖了搖頭。
包括QH省考古所的隊員。
青海這一片,雖然說曾經是吐蕃國的主要墓葬區,至今已經發現了兩千多座吐蕃國墓葬了。
不過這些吐蕃國墓葬發掘的不多,大部分還是保護起來了。
而且就算發掘了不少,但是因為青海這邊還有個齊家文化。
所以大家也沒功夫去研究藏文,大多都是發給藏文研究所,讓他們幫忙翻譯。
倒是隔壁甘肅,因為有敦煌石窟的存在,有一堆用吐蕃藏文書寫的典籍,所以有不少懂吐蕃藏文的學者。
“算了,發給藏文研究所問問吧。”
青海考古所的副所長李春潮出馬,拿出手機關掉閃光燈後,就將印面拍了個照片,發給了他認識的藏文學者。
在青海乾考古,自己不懂藏文沒問題,但是肯定得認識幾個懂藏文的學者。
特別是柯教授這種副所長,更是人脈很多。
他這邊訊息一發過去,還沒等幾分鐘呢,就有人給他解答了。
“這是吐蕃使用的古藏文,大致可以翻譯成“外甥阿柴王之印”。”
將這條訊息告訴其他考古工作者後,大家全都陷入了沉思。
阿柴王?
來自社科院考古所的考古工作者們,疑惑的看向了柯教授。
這不是吐谷渾部的王族大墓嗎?
那阿柴王又是什麼意思?
是吐蕃國的什麼王爵嘛?
“敦煌石窟曾經出土過一卷《阿柴紀年》殘卷,這部《阿柴紀年》記載的是吐谷渾部的歷史。”
“現代學者研究吐谷渾部,如果要從史料和文獻中找他們的歷史,那這部《阿柴紀年》是絕對不能繞開的。”
“阿柴,是吐蕃人對吐谷渾的稱呼。”
這麼一解釋,那就清楚了。
這座墓的來源可以確定了,這就是一座吐谷渾的王族之墓。
“之前根據墓葬棚木的樹木年輪,可以測定這座墓的年代為744±35年。”
“這個時候正是吐蕃贊普赤松德贊統治時期。”
“既然根據印文釋讀可知,墓主人可能是阿柴王,那麼根據《阿柴紀年》中的相關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