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主墓室,首先要做的就是將主墓室上面的棚木全部揭掉。
實際上,因為墓室遭遇過多次盜擾的原因,墓室上用作封頂的棚木,已經是千瘡百孔了。
現在頂部棚木的儲存情況較差,一部分腐朽塌陷,一部分已經消失了。
根據殘存狀況,可以推斷出,原來應有19根棚木,粗細交錯並排平鋪。
每根棚木的直徑在0.2~0.4米左右。
不管是粗細還是長度,都不能和九層妖塔的柏木比。
至於木材就更別提了。
雖然具體一時之間分辨不出來這些棚木是啥木材。
但是可以肯定,不是貴重的柏木。
考古工作人員,對其他的木頭可能分不出來,但是柏木絕對是一認一個準。
因為柏木在很長時間裡,都是古代帝王必選的墓葬用木。
黃腸題湊的標準用木!
將基本沒剩下多少的主墓室棚木都拿開之後,從上往下看,主墓室內的情況,就映入了大家眼簾。
主墓室裡是用石砌的四壁,在石層中間,還夾鋪了方木。
感覺用石層+木層搭建墓葬,是吐谷渾部族的一種傳統習俗。
東西兩壁各有四層方木,南北兩壁各有五層方木。壁面相對平整,區域性略有塌陷。
主墓室的東壁,便是與甬道和墓門相連的位置,墓門就在東壁上。
從這點也可以看得出來,這座墓不是中原漢族的大墓。
因為沒有漢人文明那種坐北朝南的特點,主墓室的朝向是坐西朝南,在南北兩側各有過道與側室聯通。
這和南越王墓那種主墓室坐北朝南,在東西兩側建造側室的樣子不一樣。
不過在墓室內,又有一些明顯是受到中原文化影響的樣子。
例如,在主墓室四壁,陳翰就發現,原來應該皆有斗栱類木結構。
斗栱,這是華夏木構架建築結構的關鍵性部件。
一般只有華夏文化中的建築,才會打造斗拱。
哦,還有小子日過得不錯的那個國家,將唐式風格的建築學去了。
奧,還有隔壁朝鮮,同樣將明朝的建築風格學去了。
那應該這麼說,只有在華夏文化影響下的民族,才會這種中式建築獨有的斗栱。
而這座吐谷渾王族墓葬的主墓室內,居然在四壁有斗栱類木結構。
這說明他們的文化,肯定是受到當時的唐朝文化影響了。
想想也正常。
吐谷渾部族的位置,當時和大唐是鄰居。
而且經常還要捱揍,被大唐打,不少領土在唐和吐蕃之間來回被爭奪。
唐朝鼎盛時期,吐蕃都被趕回青藏高原了。
不過吐蕃鼎盛時期,唐朝的安西都護府,整個西域加河西走廊,也被吐蕃拿下了。
兩國之間,愛恨交織了上百年,互相之間的文化其實都有影響到對方。
大唐也接收了不少吐蕃國的文化,在金銀器的製作方面,很有“胡”風。
不過很可惜,主墓室內的斗栱類木結構,因盜擾損毀的非常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