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很費臂力的弓,弩機用起來不但更加方便,而且更加靈活。
只要將弓箭上好,就可以單手發射,很省體力!
且弩機的力量是恆定的,士兵們只要經過專業的訓練,形成肌肉記憶後,就可以重複不斷的射出威力一樣的弩箭。
吞噬
這可比靠人雙臂來射的弓箭穩定多了。
一個八尺大漢,連續射上那麼十幾支箭,就會感到雙臂發酸,弓箭的殺傷力和力度會越來越低。
弩機卻不會。
只要有足夠的弓箭,一個士兵輕輕鬆鬆能發出上百發殺傷力穩定的箭失!
當然,這樣的代價便是箭失的消耗數量也是成倍的增加。
所以哪怕弩機很好用,但是秦軍也不會淘汰弓箭,通常都是將弓與弩搭配使用。
這就像是現代機槍剛登場的時候。
哪都好,就是子彈消耗的太快了,對後勤壓力非常大,導致機器雖好,卻沒辦法大量裝備,甚至不被一線部隊喜愛。
太費子彈!
弩機同理,哪裡都好,就是太費箭失了!
從棺槨內,一共發現了13枚鉛彈丸,全部都大小相若,直徑在2.9厘米到3厘米之間,圓球型。
估計這些鉛彈丸,便是當時南越國給弩機手配備的副武器。
如果在戰場上箭鏃用完了,那就用這種鉛彈!
別小看鉛彈。
用這種能在二百步之內穿透重甲的弩機,哪怕發射的是鉛彈,也足夠對無重甲護身的敵人產生致命效果了。
就算不致命,一顆鉛彈打到身上,失去行動能力還是沒問題的。
不過這些鉛彈氧化的比較嚴重,已經呈現出了灰白色,並且多已開裂。
捏在手上,都深怕一用力就會捏碎掉。
已經沒有剛生產出時的殺傷力了。
在這些彈丸旁邊,還有一堆箭鏃,至少得有四五百支,每20支為一捆。
有意思的是,這些箭鏃應該並不是一開始就放在棺槨內的。
根據箭鏃的位置,孔建文片段,這些箭鏃應該是分成兩堆,被擺放在槨蓋上的。
只是因為棺槨都腐朽了,這才掉落進了外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