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漢時期,可沒有太孫這種說法,只要被立為皇朝繼承人了,那就是太子。”
“很顯然,這兩枚太子印中,應該有一枚是趙胡父親的。”
“這位先太子,沒熬過趙佗就去世了,於是將自己的太子印留給了兒子趙胡。”
“趙胡也一直儲存著這枚來自父親的印章,因為這也代表了他的嗣位正統性。”
“等到他去世後,第三任南越國君,便將這枚印章,同趙胡自己的太子印,一起陪葬於棺槨內了。”
“說起來,這老趙家也真有意思。”
“按照西漢制度,玉璽只有天子能用,其下諸侯王用金印,列侯用銀,再下用銅、石、陶。”
“而且對印章大小,也有嚴格的規定,除了天子能用一寸以上的璽,諸侯王只能用邊長2.4厘米的金印。”
“結果這趙胡,刻了皇帝之璽,大小也超過了3厘米,這是妥妥僭越了。”
“但是這璽的材料卻是用金子製作的。”
“反倒是太子印,邊長看著不過2厘米,還沒到諸侯王的2.4厘米規格,有一枚卻是用的玉製作。”
“這是什麼花裡胡哨的僭越方式?”
“在危險的邊緣反覆試探,反覆橫跳?”
聽到傅所長的調侃,主墓室內的其他人全都莞爾一笑。
這位南越文王趙胡,確實是挺有意思的一個人。
自秦以來,惟天子之印稱璽,又以玉,群臣莫敢用。
漢承秦制,皇帝、皇后的印也稱璽。
並且漢代皇帝、皇后的璽必須用玉製作,且只有皇帝能用玉璽,其下諸侯王只能用金印。
但是趙胡卻玩了個不倫不類的方法。
刻了璽,卻是用金子打造的。
做的太子印,在規格上倒是沒僭越,諸侯王的繼承人也確實可以稱王太子。
但是在材料上,卻用了玉來做印。
從他在用制僭越這方面的反覆橫跳,就能看出,他是一個膽子挺大,但膽子又不多的一個人。
一邊想要挑戰西漢中央權威,一邊又畏畏縮縮,只敢在邊緣反覆試探。
不然換做是他爺爺趙胡的墓,恐怕出土的璽印,估計就是清一色的皇帝玉璽了。
失笑著搖了搖頭,陳翰隨手又從棺內玉衣腹腿之間,拿起了一枚大約23厘米邊長的玉印。
這是第三組璽印的其中一個。
見識到了文帝行璽,和太子之印後,陳翰也算是開拓眼界了,對剩下的這些璽印也放鬆了不少。
可是,當他輕鬆的翻過印面,想要看一看這枚印章上有沒有刻字時,臉上的表情卻突然僵硬了起來。
“那個...傅所長,這位南越文王,似乎要改個名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