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左、右、後三面都有過道與東側室、西側室和後藏室通連。”
“室內的東、西兩側石牆上平伸出的壁石有3塊已斷裂掉下,斷裂口與牆壁齊平。”
“我猜測,這是因墓上填土重壓產生的剪力作用而折斷的。”
“西側牆頭上有2塊牆石斷落,其中最大的一塊,覆蓋在主室通西側室過道頂上,長1.66米,為灰色的砂質頁岩,沿牆頭成直線斷開,墜地後又折為兩半。”
“一半長0.92米,寬0.42米,壓在棺槨中間靠西邊。”
“……一共有七八塊落石砸在室內,一些隨葬器物都被砸壞了。”
陳翰一絲不苟的記錄著室內的情況。
主墓室內的情況不算好,當然也不算很壞。
這種石室墓,在長期埋在地下後,多多少少會發生建造石墓的石塊掉落,砸壞隨葬品的情況。
主棺室和後藏室的6塊頂蓋石,接合處都有較寬大的縫隙。
原來縫隙處都用黃泥抹平了,但是時間久了,多數的抹泥也難免脫落了。
墓頂上的填土雖經夯打,也仍有少許沿著縫隙滲入室內。
室內的地面上,已經積有了一層厚薄不勻的黃土。
另外,陳翰在兩扇石門板的裡面,也發現了兩道漬水線痕。
雖然現在墓室內還算乾燥,但是有漬水線痕,就說明在過去漫長的兩千多年裡,這墓室裡至少進過兩次水。
根據兩道漬水線痕的高度判斷,一次水位線高達0.44米,一次高0.27米。
這還不算什麼。
在莊雲鵬的幫助下,陳翰坐在他肩膀上,湊到了頂蓋石上,藉助照面工具,細細檢查墓頂。
“雖然現在墓室內看起來還行,但是實際上這座墓,被嚴重破壞過啊。”
陳翰皺著眉頭,伸手從頂蓋石的縫隙中,夾出了一片紅黑色的殘漆片。
漆片,顯然是隻會在漆木器上才有。
為什麼會出現在頂蓋石的縫隙之中?
答桉只有一個。
“墓中可能有過三次較長時間的漬水浸泡。”
“其中一次灌滿全室,一些朽壞的漆木器物漂浮起來,貼靠墓頂,所以留有漆皮粘附的遺痕。”
“其餘兩次浸水時間頗長,在墓門上形成漬水線。”
“我想前室和東西耳室內那些隨葬品,儲存情況那麼不好,也不只是因為土壤偏酸這一個原因。”
“是因為墓中出現過多次的幹,溼更替,所以墓中的漆、木、竹、絲、皮革等有機質隨葬文物,才幾乎朽壞殆盡!”
之前陳翰一直都想不明白,只是土壤偏酸性,靠近地面的最下層木地板、棺槨,以及漆木器朽壞,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