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耳室內的隨葬品,確實多。
除了青銅禮器、銅鏡、銅武器、鐵工具之外,還有大量的陶器與玉、石、金器。
甚至還有玻璃器!
五件玻璃壁,一個玻璃蜻蜓眼珠,七對玻璃牌飾!
“臥槽,這是玻璃珠啊?!”
當廣州考古所的所長傅譜,看到這些被絲綢腐物和殘片包裹的玻璃器時,簡直驚喜到不行!
玻璃。
對大部分人來說,都會認為這是一種舶來品。
但是實際上華夏曆史上,其實也是小範圍製造過玻璃的。
只是沒有像瓷器、玉器等文物那樣建立起完整、系統的體系。
玻璃,在華夏最早出現和生產的時間,還沒有一個準確的定論。
“琉璃”,不是古代文獻中所見的對於玻璃的最早的定名。
春秋戰國時,玻璃器已經出現了,當時的人將半透明的稱為“璃”,透明的才稱“玻璃”。
後來又有“藥玉”“罐子玉”“硝子”“料器”等名稱,以料器一名使用最為普遍。
“琉璃”反而是唐朝之後,才成為用高溫燒製的人造水晶的稱呼。
在華夏古代,其實玻璃器和琉璃器,是不一樣的兩種物品。
玻璃通常都是製作成玻璃珠,也叫做“藥玉”,是鉛、鋇和矽酸鹽的一種混合物。
而琉璃,則是用各種顏色的水晶琉璃母石,高溫燒製出來的。
而且隨著近些年的考古發現,也確實發現了一些兩週時期的玻璃器。
大名鼎鼎的越王勾踐劍上,就用了一顆玻璃珠鑲嵌。
當時這把劍出土時,震驚世人!
顛覆了春秋戰國時,只用金銀和綠松石,來鑲嵌武器的說法!
簡單地說,西周時期的玻璃器樸素無華,色彩晦暗,器形簡單,質地疏鬆,製作粗糙。
春秋戰國時期的玻璃器以彷玉為主,光潔度好,工藝水平較高。
兩漢時基本延續了戰國風格。
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玻璃器異域風格加重,器物輕薄,透明度較好。
唐代時因為西域絲綢之路的交流,唐代玻璃器的波斯風格濃厚,作品亮麗多姿。
宋元時期則小巧精緻。
當然,這些古代的玻璃,和現代的玻璃並不一樣。
就算是其中最為精美,技藝最高超的,也就和現在裝啤酒的大綠棒子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