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都是自媒體們自發的。
因為有流量!
陳翰的這場直播,不完全統計,至少有超過百萬人看過!
而且在直播結束後,看過直播的觀眾們,還繼續在微博、知乎等平臺討論鳳凰山168號漢墓,討論遂先生。
特別是知乎,各種和遂先生有關的提問層出不窮。
“遂先生這樣的古屍,可以人為製作出來嗎?”
“與辛追夫人相比,遂先生的出土,意義在哪?”
“漢代的二十等爵制度是什麼樣的,遂先生的五大夫等於什麼官職?”
各種各樣的提問,激發了知乎使用者的好奇心,也激發了專業人士們的解答慾望。
再加上微博上關於#荊州博物館地宮#,#遂先生嚇人#等話題,討論量也在迅速上漲。
這些都代表大眾現在非常關注這件事。
那自然能吸引自媒體們圍繞這件事來寫文章、做影片了。
流量至上的時代,只要能帶來流量的東西,都會被“網路創作者”追捧!
而看到這一幕的陳翰。
心情也非常的複雜。
要說開心吧,也確實挺開心的。
因為大眾對考古、對考古成果產生了濃郁好奇,主動追逐相關報道和解讀,這是一件大好事。
但是同時陳翰也很頭疼。
一些自媒體,在沒有荊州博物館給出資料,並且沒有認真看陳翰直播的情況下,就憑著臆想,隨便寫文。
什麼遂先生的不腐其實是一種詛咒啊。
為什麼西漢多出不腐古屍,是因為西漢人掌握了某種特別的防腐手段。
什麼西漢防腐技術領先現代,這是華夏文明的一大傳奇。
反正各種各樣的過度解讀,和亂解讀,搞得網路上關於“遂先生”的話題有些烏煙瘴氣的。
“思思,儘快將直播影片剪輯出來,然後釋出到網路上吧。”
“網路科普,任重道遠啊。”
“我們正版的再不發,網友的思維都要被自媒體牽著走了。”
“明明我在直播的時候,都詳細介紹了遂先生為什麼會不腐。”
“結果還有一堆人去信這些自媒體的話。”
“真的是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