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蠟鑄造法,或稱失蠟澆鑄法,是古代華夏的一種生產工藝。
簡單的說,就是先用蠟製成鑄模,外敷塑型材料(陶土之類),成為整體鑄型。
然後再加熱鑄模將蠟化去,形成空腔鑄範。
最後澆入液態金屬,冷卻後得到成型鑄件。
以失蠟法鑄造的器物可以玲瓏剔透,有鏤空的效果。
之前在學術界內,廣泛認為,西周時期精美的青銅器,特別是那些帶有鏤空工藝的青銅器。
比如曾侯乙墓尊盤。
曾侯乙墓尊盤底座為多條相互纏繞的龍,它們首尾相連,上下交錯,形成中間鏤空的多層雲紋狀圖桉。
這些圖桉用普通精密鑄造工藝很難製造出來。
而用失蠟法精密鑄造工藝,可以利用石蠟沒有強度、易於凋刻的特點,用普通工具就可以凋刻出與所要得到的曾侯乙墓尊盤一樣的石蠟材質的工藝品。
然後再附加澆注,塗料、脫蠟、澆注,就可以得到精美的曾侯乙墓尊盤。
而且利用失蠟澆鑄法制作出來的器物,器身上覆雜的花紋,鏤空的動物模型,全都是渾然天成的一樣。
沒有任何鑿、刻的痕跡,堪稱完美!
這種工藝,曾經紀錄在了史書上,歷朝歷代也都有使用過。
只是,到底這種工藝是什麼時候誕生於華夏的,最早在什麼年代出現的?
沒人知道。
甚至就連專家們利用失蠟澆鑄法,將曾侯乙尊盤復刻出來後,也不敢打包票的說,這個器物就一定是用這種方法鑄造出來的。
因為沒人確定春秋戰國時期,是否還有另一種可以製造出如此精美銅器的工藝。
只是隨著秦末亂世後,就失傳了。
這可不是隨便猜的說法,而是華夏曆史上失傳的工藝真的太多太多了,數不勝數。
有些曾經有記載,有些連記載都沒有,是根據出土物大致還原出來的。
有些工藝甚至連還原都還原不出來了。
關於失蠟澆鑄法最早誕生的時間,學術界有非常多爭論。
有人認為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有人認為實際上是戰國時期才有的。
因為沒有確鑿的證據,可以證明那個時候已經有這種鑄造工藝了。
哪怕,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春秋中期雲紋銅禁,幾乎已經被認定是失蠟法鑄就。
但是一直缺乏更有力的證據,可以證明春秋時期失蠟法已經存在!
直到,陳翰在M33號墓的青銅盤上,發現了眾多清楚的蠟流痕跡。
這一不可顛覆的新發現,使得迄今紛爭不已的失蠟法鑄造法有了一個定說。
“有了這個銅盤,足以證明春秋時期,就已經存在失蠟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