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漂亮啊,這種儲存程度的銅器,十年都難得一見啊!”陳翰同樣驚訝連連。
比起文峰塔這邊,出土的那些滿身鏽綠,甚至連完整模樣都沒有了,只剩半身殘樣的破損青銅器。
棗樹林墓地那邊出土的銅器簡直就像是剛鑄造出來的一樣。
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毫無可比之性。
陳翰更加羨慕了,甚至有一股想要立馬跑去棗樹林墓地親眼看看的衝動。
這麼美的銅器,必須得親眼看看,甚至上手撫摸撫摸啊!
“根據這些銅器的形制來看,大體與周原地區發現的同類器相近。”
孔建文解釋道:“北大考古文博院那邊,基本可以確定,這位曾公求應該是處於春秋中期的一位曾侯。”
到了春秋時期,各國諸侯,對於“公、侯”的稱呼就比較隨意了。
不管是大國還是小國,其君主在自己製作的青銅器裡,都會自稱為“公”。
別說曾侯了,就連更小的滕國、邾國,以及秦國,存世的春秋時期青銅器上,都是自稱“公”的。
這位曾公求,作為曾國春秋時期的君主,在自鑄的青銅器上自稱“曾公”,倒也不奇怪。
當時就流行這麼一個風氣。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後面的銘文。”
孔建文將幾張曾侯求墓中出土的青銅器銘文,轉發到了膝上型電腦上。
“你們看,大部分的青銅器上,都有這句:用享以孝於辭皇祖南公至於桓莊。”
“這皇祖南公,和我們在曾侯輿墓中見到的“王命南公,營宅汭土,君庇淮夷”,無疑是兩相印證的。”
“至此,曾國的初代始祖是“南公”,是可以確定的事實了。”
“並且,曾公求墓中出土的一套編鐘上,還紀錄了一段昭王時期的事情。”
孔建文開啟了銘文拓片中,最重要的一張。
“昭王南行,豫命於曾,鹹成我誥,左右有周,賜之用鉞,用徵南方。”
“適於漢東,南方無疆,涉徵淮夷,至於繁陽。”
“這是一段紀錄了周王朝昭王南行、經略南方等歷史事件的銘文!”
“周昭王時期,昭王曾經南巡過一次,並且接見了曾國的國君,還賜給他鉞,賜予他統領漢東,征討淮夷的權利。”
“毫無疑問,在西周早期,曾國是西周在南方的一個最重要的諸侯國,可以說是統領南方的伯國!”
“而且還是昭王時期經略南方的排頭兵,是為周朝擴大南方影響力,征討南方諸夷的最重要力量。”
“曾國之於西周的重要性,就像齊國一樣,都是肩負了拱衛邊疆,並且教化和征服當地夷人的使命。”
“只是曾國沒有齊國那樣的好運,齊國靠海,當地夷人也並不強大,擁有徵伐之權的齊國很快就東征西討,獲得了龐大的土地,成為了泱泱大國。”
“而曾國旁邊還有個對周王朝虎視眈眈的楚國,自西周到東周,一直都處於抵抗楚國的最前線,是夾在楚和週中間的緩衝線。”
“楚國可不是弱小的東夷,人家也是擁有悠久傳承的文明,祖上還是祝融呢。”
“曾國很難在楚國身上討到什麼好處,只能勉強抵禦楚國的入侵。”
“隨著周王室漸漸式微,曾國也漸漸從“左右文武”,變成了“左右楚國”,成為了楚國的附庸,最後闇然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