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南宮适可能在西周還沒正式建立之前,就在周國領有一塊叫做“南”的采邑。
並且後來也沒有就封曾國。
所以才一直被稱為“南公”!
甚至春秋時期的曾侯都還是這麼稱呼自家老祖的。
當然,也有另外一個可能。
就是南宮适也許和姜太公一樣,他“南公”的“南”,指的是他在中央長期擔任的某個官職。
姜太公受封齊國後,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呆在鎬京做周朝中央政權的“太師”。
後來也是在周首都鎬京去世的。
所以他見於史書或者兩週時期的銘文中,都是被稱呼為“太公”。
而且因為他實際上參與了齊國的建設,也親自治理過齊國一段時間,並非是完全沒有管理齊國。
所以偶爾也會在銘文裡看到“齊太公”的字眼。
但是南宮适見於銘文中只有“南公”,而非“曾南公”,所以陳翰認為南公適可能並沒有就封。
第一代曾侯,大機率應該是南宮适的兒子!
也許,歷史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武王將南宮适封到了隨,於是南宮适派遣兒子來到了隨地,建立了曾國。
這和周公兒子到曲阜建立魯國,召公兒子到薊地建立燕國一樣。
只是曾國並沒有像那些大國一樣,迅速擴張壯大起來,無法用一兩個地名來概括稱呼。
不像泗上的任國、滕國、莒國、任國、郯國、費國、邳國等國,在歷史紀錄中,直接就用封地的名字,代稱了國家名。
比如費國在費地,就被稱為費,莒國在莒,就被稱為莒。
也許曾國的國都在隨地,地方又不大,久而久之的就被稱為“隨”了。
但是曾國和那些泗上小國不同,曾國是武王親封的諸侯國,國君是曾侯!
所以在青銅器的銘文上,必須要刻上“曾”這個官方國名!
而“隨”這個非官方的國名,只是列國對曾國的慣稱而已。
也許曾國人自己都習慣了這個“外號”,但是在正式的青銅器銘刻上,肯定不能刻“諢名”的。
就像是,不能因為被同學叫胖妞,就真的在高考的時候,填寫姓名填胖妞吧!
如果東西周時期有知乎的話。
也許曾侯會在知乎上提問:“很困擾!外號比真名還要出名,怎麼辦?”
不過,這也只是陳翰的一個猜測而已。
到底事實是不是如此,還得看葉家山這邊的曾國早期國君墓葬,能不能有左證。
在穆教授這得知了還沒挖到曾侯墓後,陳翰就有些沮喪的告別了穆教授,拉著羅正豪準備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