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山168號墓的棺槨,大件文物提取只用了十幾天。
但是後續對棺內沉積物的篩查,足足花費了兩個半月。
考古是一個需要慢工出細活的工作。
所以哪怕是很趕時間的搶救性發掘,哪怕社科院考古所的大家都放棄了春節假期,趕來開工。
但是也沒有一開工就直接挖墓室了。
而是按照流程,一點一點的進行測繪,開探方。
估摸著,光是測繪和開探方,都需要花費幾天時間。
不過這也不代表陳翰就啥都看不到了。
因為這次文峰塔墓葬群是搶救性發掘,事先施工單位已經挖到墓道了。
所以陳翰蹲在施工的大坑旁邊,就能夠看到一個大致的墓坑情況。
從施工現場已經挖出來的地層斷面,可以觀察到墓地的地質狀況。
施工單位一共挖出了五層地層,從最上面的耕土層、黑褐色土層、紅褐色土層、砂石沙土層,到紅砂岩層。
兩座被挖出來墓葬,便是在紅砂岩層中開鑿的。
形制均為經典的豎穴墓。
就是墓葬在施工中已經被毀的有點嚴重了。
M1號墓的填土基本上都被挖出來了,墓室也沒有多少殘留,只剩下殘存的薄薄一層填土。
在陳翰旁邊堆著的就是挖出來的填土堆,裡頭主要都是紅、黃色為主的五花土,不過也有少量的一些青膏泥和木炭顆粒。
早在東西周時期,古人就知道青膏泥和木炭顆粒的密封效果很好了,一個可以隔絕氧氣,一個可以吸溼度。
其實華夏人在古代的時候,物理化學方面的研究還是挺深的,一點不比同期的希臘文化差。
就是後來路子走歪了,甚是可惜。
“小陳啊,來了?”
早就到現場指揮工作的孔建文,看到陳翰後,便走過來憂心忡忡的說道:“M1號墓的情況很不樂觀。”
“現場施工將墓坑破壞的很厲害。”
“墓裡的東西,都已經被挖土機粗暴的當沙土挖出來了,現在全露天堆在那呢。”
孔建文伸手指向了不遠處的一個大土堆,已經有一些考古工作者圍著這個大土堆在進行清理工作了。
“這個沙土堆就是從M1號墓的位置挖出的填土,裡面充滿了各種隨葬文物,急需清理。”
“小陳,你也去幫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