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面世之後,其實還有一些曾國的考古發現。
1979年,隨州北郊義地崗的季氏梁發現一座墓葬,出土有青銅器鼎、覦(yú)、簋(guǐ)、編鐘、戈等青銅器。
其中有兩件戈,分別刻有“周王孫季怠”和“曾大攻尹季怠”的銘文。
這兩件戈的出土,證明了曾國確實也是姬姓國。
但是按照史料記載,西周分封的兄弟之國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
加起來一共有五十五個姬姓國!
天下有這麼多姬姓諸侯國,而且其中只有四十個被記載入史書,還有十多個國家叫啥已經失傳了。
所以曾國是姬姓,並不能當做曾隨是一國的確鑿證據。
也許曾國是一個失落於歷史記載中的姬姓諸侯國也有可能。
還是不夠有證據來證明曾隨是一個國家。
再之後,曾國的國君墓倒是發現的越來越多了。
1981年,在距離曾侯乙墓僅102米的西團坡發現隨州擂鼓墩二號墓。
1997年,經調查與勘探,發現擂鼓墩墓群存在多個土冢,這些墓葬應當和曾侯乙一樣,是曾侯一級的墓葬。
自此,可以確定擂鼓墩墓群應該是佈局比較完整的,曾國國君陵園區。
不過因為這個墓葬群沒有盜發的痕跡,且不涉及到什麼重要開發專案,所以這個曾國國君園林區並沒有進行發掘。
但是根據勘探結果,也可以確定這個園區最晚應該是到戰國中期。
1994年,隨州義地崗墓地東風油庫發掘3座春秋晚期墓葬,出土的6件青銅容器均有“曾少宰黃仲酉”銘文。
2002~2003年,棗陽郭家廟墓地發掘了兩週之際前後的27座墓葬和3座車馬坑。
因為這處墓地被盜擾的情況十分嚴重,才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這也是首次以墓地為單位對曾國遺存的考古發掘。
不過也同樣是因為盜擾嚴重,基本也沒有搶救出多少有價值的文物。
但是其中仍出有“曾伯隋鉞”,而且根據墓葬形制,可以看出此處的多個墓葬都是侯爵規格的墓葬。
這一地點曾國遺存分佈的密度和規模都較大。
可認為兩週之際,曾國中心區域應該在今郭家廟一帶。
至此,曾國的脈絡逐漸透過考古發現清晰了起來。
這應該是一個立國時間至少在西周中期的諸侯國。
西周中期時,今棗陽郭家廟一帶是曾國的中心區域。
直到春秋晚期至戰國初期,曾國的中心區域遷移到了隨州擂鼓墩,隨後的曾國國君就都葬在這一片了,包括曾侯乙。
並且中間在棗陽段營、曹門灣,甚至河南新野小西關,都相繼發現了曾國青銅器,還說明了曾國當時統治的範圍很大,橫跨兩省。
一個至少從西周中期延續到戰國中期,且地域較大,曾經強盛過一時的國家,漸漸在考古學家和史學家們眼中清晰了起來。
這曾國,論地域範圍和春秋時期的魯、衛、鄭、陳、曹、徐等國也差不多大了。
怎麼也算是個二等偏上的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