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BJ奧運會開幕式上缶的設計原型,也是取自曾侯乙編鐘與曾侯乙銅鑑缶。
可以說但凡接受過九年義務制教育的人,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有這麼一個很厲害的諸侯國,叫曾國。
但是,很奇妙的是,對於鑽研歷史的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們來說。
這個曾國,卻又是非常陌生的,甚至是突然之間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
說起來很有意思。
在華夏這個歷史記錄完整度冠絕全球的國度,關於這個曾國的存在,華夏曆史學家們,並非是從各種歷史文獻中瞭解到的。
最早發現關於“曾國”的記載,是1933年,,AH壽縣戰國楚墓出土了一件“曾姬無䘏壺”。
這個作器者“曾姬無䘏”是戰國初年楚聲王的夫人,是從曾國嫁過去的。
一開始,考古學家們以為這個曾國,是歷史記載中的“鄫國”。
《世本》謂:“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於鄫。”
這個鄫國,是夏代少康次子曲烈的封國,因始封地名為“鄫”而得國名,歷夏、商、周,存世時間約1400年。
大概在春秋中期的公元前567年,魯襄公6年被莒國滅亡了。
在史書中,有不少關於鄫國的記載,可以知道這是一個華夏東方建國較早、比較活躍的諸侯國之一。
而且根據史書記載,宋代時期也出土過“曾師盤”和記載周王南征經過曾國的“中甗”,可以確定曾經山東蘭陵一帶確實有這麼一個鄫國。
但是,關鍵的地方出現了,“曾姬無䘏壺”是發現於戰國楚墓之中的,這個時候鄫國都滅亡幾百年了,哪裡來的曾姬?
而且,根據壺上的銘文所記載,雖然這位曾夫人的父國是“曾國”,但她的父姓卻是“姬”姓!
鄫國作為夏少康之子的封國,那肯定不可能是姬姓的,而是夏國宗室的姒姓!
由此,郭沫若在《兩週金文辭大系》中,第一次提出“曾侯”器當為“楚之鄰國”曾國,而非山東的那個鄫國。
直到1966年和1978年隨州接連出土了多座曾侯大墓後,似乎也可以確定,西周時期在楚國旁邊的隨州,確實有這麼一個叫做“曾”的強大諸侯國。
而且這個曾國是姬姓的,顯然是西周初年,周王為了鎮壓東邊的楚國,而分封到邊境的宗室國。
可是這個曾國的出現,不但沒有讓史學家釋然,反而更讓他們摸不著頭腦了。
隨州,為什麼叫做“隨州”?
就是因為在西周時期,這個地方有一個鼎鼎大名的國家:“隨國”!
這個隨國可不是小國,在史書上的記載多如牛毛!
根據《左傳·桓公六年》記載,“漢陽諸姬”之首的隨國,其任務是監控南方蠻夷之國,以拱衛周疆。
一部隨國史,就是一部隨楚關係史。
從西周初年,隨國帶領漢陽附近的諸侯國,天天和楚國打戰,和爸爸打兒子一樣。
再到周室東遷以後,隨國還在不停的和楚國打戰,只是從主動進攻,變成了抵禦入侵。
直到春秋中期,楚勢更為強盛,再加上隨國人救了楚王一命,隨國曾經和楚國度過了一段蜜月期。
最後到楚成王三十二年(公元前640年),隨國世服於楚,不通中國,徹底倒向楚國,臣服楚國。
一部隨國史,也可以說是姬周從盛到弱的衰弱史。
在多部記載春秋戰國的史書中,都可以找到隨國完整的歷史,隨州之所以叫隨州,也是因為這裡曾經就是隨國。
於是乎,當隨州地界上,發現了多座西周早期和春秋中晚期的曾侯墓後。
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們都懵了。
這個曾國,是從哪裡蹦出來的?
為什麼史書上從來沒有這個國家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