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追夫人出土時眼球突出,口張開,舌外吐,直腸脫落。
這是死後腹內腐敗菌,形成強大氣壓,造成的體表變形。
但是遂先生卻完全沒有這種情況。
他的面部除了肌肉有些萎縮,導致牙齦都露出來了,鼻子縮排去了一些,顯得有些猙獰之外,其他一切正常。
這說明,遂先生死後基本沒有產生絲毫腐敗現象。
而且可以從遺體上看的出來,遂先生生前的身體狀況很不錯。
雖然說也有膽囊結石,心包炎和膽囊炎。
但是比起骨質疏鬆、患嚴重冠心病、全身性粥樣動脈硬化症、膽結石、膽囊先天性畸形,左上肺有鈣化結核病灶,左前臂有陳舊性骨折,第四腰椎隙變窄,有骨質增生現象。
並且同時有血吸蟲、蟯蟲、鞭蟲感染的辛追夫人。
只是同樣有寄生蟲感染的遂先生,可以稱得上一句身體非常健康了。
這也是為什麼醫學專家們判斷遂先生是自然死亡的原因。
他身上根本沒有什麼足以當做致死原因的大病。
不像辛追夫人,是由膽絞痛引起冠心病發作致死。
“這是我們剛清理出來的,還儲存完好的鞋子,恐怕也是這次M168號墓裡的唯一一雙了。”
孔建文領著陳翰看了看他們剛從內棺裡清理出來的一雙“雙尖翹頭方履”。
“這雙鞋,儲存的非常完好,鞋面、底、墊、幫均為麻布織出的。”
“鞋面是白色平紋織的麻布,鞋底和裡子、墊子是用麻線納縫而成。”
“鞋底有磨損的痕跡,應該是生前穿用過的。”
“遂先生就是穿著這雙鞋下葬的,之前在將遂先生轉移解剖的時候,脫落掉回內棺之中了。”
一雙鞋跟圓潤,鞋頭方正,和現在的鞋子款式差異很大的“方履”,出現在了陳翰面前。
這雙鞋是用華夏最傳統的製鞋工藝製作的。
也就是“納”出來的。
做布鞋,可以說是我們華夏最傳統的一種生活技藝了。
華夏最早的納底布鞋始於周代。
山西侯馬出土的3000多年前周代武士跪像的鞋底上,明顯可見一行行規整的線跡,與現在的納底布鞋完全一致。
傳統的手工、繡花布鞋等,在清朝更是達到了巔峰,一度作為出口商品,暢銷整個亞洲,甚至被賣到了歐洲去。
“千層底布鞋”更是成為了馳名中外的華夏名片之一。
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華夏百姓們大部分都還是自己動手納鞋底做布鞋。
到現在,北方一些農村上了年紀的老人們,都還掌握著一手十分出色的納鞋底技術。